清末怪杰-辜鸿铭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西方洋人 社会 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能让那时高高在上的洋人如此推崇?
辜鸿铭,生于1857年7月18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庸人、东西南北人。祖籍福建惠安。
他出生于马来,成长于西洋,留学于欧美,却从不崇洋媚外。
大清未亡,他西装革履,一身洋气;大清覆灭,他剃发留辫,长袍马褂。
他学贯中西,精通九门外语,一生获得13个博士学位,独对中华儒家文化推崇备至。时人称其为“清末怪杰”。
他曾将四书中的《大学》、《中庸》、《论语》翻译成英文,不遗余力地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此,他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号称当世中国第一人。
他留学西洋,却封建保守。满清灭亡后,很多人提倡一夫一妻制,辜鸿铭坚决反对。他曾用茶壶和茶杯的例子来比喻男人就应该娶三妻四妾,一个茶壶怎么能只配一个茶杯呢!
此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癖好,就是对女人的小脚万分痴迷。
据说,他在北大任教授期间,有两个女学生到他家里求教。辜鸿铭见其中一个学生小巧玲珑,一双小脚轻盈灵动,就要求她脱下鞋子供他一观。女学生满面羞红,又不好违背老师的意思,遂脱下鞋子把脚伸到老师面前。辜鸿铭嗅着味儿,赞不绝口。后来这位女学生又来请教老师,临行前特意认真洗了个脚。没想到,当她再次脱下鞋子供老师把玩的时候,辜鸿铭却再也没有了兴致。(此事倘若发生于100年后的今天,一条抖音就能让这位老先生身败名裂。)
作为一个国学大师,他不仅知识渊博,还能言善辩,号称中国第一语言天才。他的学术演讲,一票难求,甚至比当时的一线明星四大名旦演出的票价还高。
此外,他的英文造诣之高,连地道的西洋人都推崇备至。
有一次,在代表北洋政府出席华府举办的一场酒会上,与他相邻而坐的一位洋人贵妇,看见辜鸿铭一副古怪打扮,就用英文指着满桌丰盛晚宴问辜:“likesoup?”(喜欢这汤吗)辜鸿铭礼貌地对其点头微笑。贵妇以为这个土气的中国老头不懂英文,便不再搭理他。
后来主持人邀请辜鸿铭致辞,辜鸿铭台上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让台下的观众赞不绝口。
回到座位上,旁边的洋人贵妇早已目瞪口呆。辜鸿铭也学着贵妇的口吻,用英文问道:“like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
1928年4月30日,民国“老怪物”辜鸿铭于北京染病离世,享年72岁。一代“怪杰”就此落幕!
西方流传:“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他曾经对西方各国的人都进行分析,说到中国人是拥有“博大、深沉、纯朴、灵敏”四个特征的文明。
在辜鸿铭看来,中国就是具有四种特质的文明,对比日本,他说在日本生活得越久就越讨厌日本人,但是跟中国人生活得越久,你就越喜欢中国人,尽管中国人身上有各种毛病,但是他们天生的温良,是别的国家没有的。
他一生主张皇权,不向时兴的潮流低头,每每发出尖刻讽刺的言论,虽然上课极不上心,一直都在嬉笑怒骂,但是他的课上座率很高,就是因为他本身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人。而西方各国中,美国人拥有了博大、纯朴,但缺乏了深沉;英国人拥有了深沉、纯朴的特征却不够博大;
作为保皇党的辜鸿铭,以他固执尖锐的个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北大任教的时候,梳着小辫子走进教室,结果引来了学生的哄堂大笑,这些心高气傲的天之骄子根本看不起这样老派的打扮,认为这是落后和奴性的表现,然而辜鸿铭坦然对之,一句话让这些年轻人都无言以对,他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很多人认为日本人很重视礼仪,连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有很多地方都没有日本人讲究,然而辜鸿铭看透了本质,他指出了日本人的礼貌就是一种仪式化的礼貌,并没有发自内心,
复杂的礼仪、死记硬背的鞠躬、下跪,并不会给人带来发自内心的愉悦,就像一朵漂亮但是没有香味的鲜花。德国人虽然有博大、深沉的特质,然而又缺乏了纯朴;法国人可谓青黄不接,他们不够深沉,不够博大,也不够纯朴,幸好有其他西方国家没有的灵敏补充了他的文明。
中国人的礼貌发自内心,令人愉悦,如沐春风,讲究自然而然的和谐,真正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要练就日本人的礼仪模式并不困难,然而要成为一个被认为礼仪周全的中国人,却是很难的,尽管没有繁复的形式,其中要付出的,是人的感情。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支持者和传播者,翻译了四书五经的英文版。他说过一句名言:“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你心里的辫子是无形的。”后来,有许多激进的学生试图强行剪掉他的辫子。辜鸿铭怒不可遏,贴了一张通知:任何想剪掉我辫子的人都必须先用九种语言写下战书。因为辜鸿铭本人精通九种语言,他还有13个博士学位。他一生都在为捍卫自己热爱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奋斗,同时也被西方人视为中国的文化偶像!
辜鸿铭的话太传奇了,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如果你对他感兴趣,你不妨看看他的传记,这是一个值得一生研究的人物。
辜鸿铭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人。当每个人都没有辫子时,他有一张西方面孔,有张深的眼睛和鼻子,还有一条黄色的辫子。但是当其他人都在拽辫子时,他剪了一个短发。这取决于他接触的文化和时间。当每个人都没有革命的时候,辜鸿铭在西方学习西方知识。在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情况下,他当然研究了西方的生活习惯。
当他回到家时,他接触到了中国文化,深深地被传统文化迷住了。他开始住在中国。穿着一件中式夹克和辫子。革命发生时,每个人都开始接触新思想,并逐渐放弃旧习惯。但是只有辜鸿铭仍然坚持他的旧习惯,因为他认为他应该保留这些传统观念。这些旧习惯不会束缚人们的思想,也不会束缚人们的思想。
当然,他仍然有他的局限性。他全心全意地支持传统观念,并相信它们都是正确的。当一个圣人写一本书时,他不能保证自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更不用说几千年后圣人思想中扭曲的部分了。因此,辜鸿铭全心全意认同的观点有其局限性。
辜鸿铭(1857-1928)出身于华侨世家,十三岁即赴欧洲求学, 十余年中游学于英法德意诸国,归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曾官至清廷外务部左丞。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 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一书,汉语题名“春秋大义”。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
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他是一个非常有才的人,精通多国语言,了解多国文化,游学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