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鲁迅伦理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2-15 15:27   点击:297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鲁迅伦理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主要讽刺了黑社会的暴力统制

二、"文化"是什么意思?

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 论教育救国

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严复认为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状况,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中国之弱,就是因为民智闭塞,学术空疏,缺乏竞争的总体实力,救国的唯一良方“开民智”,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他对当时变法维新的政治改革持低调估价,认为“民智不开,不变亡,即变亦亡”。以国人素质之低下,即使搞改革,也只能是除去一弊害又会表现为另一弊害,终究没有希望。所以,“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严复把教育视为强国之本是正确的,但如果不消除政治上的阻碍,教育也难以改革、发展。

二 论学习西学

严复早期对西方文明极为推崇。他在《论世变之亟》中对比中西之学的一系列差别,基本上都是颂扬西学而贬抑中国传统。例如中国亲亲,西人尚贤;中国尊主,西人隆民;中国委天数,西人恃人力;中国夸多识,西人尊新知,等等。他的结论是要想富强“非讲西学不可”。严复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西之学各有其体用,就西学而言,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出于这个立场,他也不赞成争论“西政”和“西艺”哪个更重要。“艺政二者乃并出于科学,若左右手”。严复过于美化西学是片面的,但他强调要从整体上来看待和学习西学,抓住其民主和科学的实质,而不是取其皮毛,这又是他高出一般人的见解。

三 论三育并重

严复是中国最早论述三育并重的教育家。他说:“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其中体育是国民素质的基础,近世中国民力孱弱,被外人讥为“病夫”,因此必须加强体格训练,以“鼓民力”。国民才智是国家“富强之源”,智育包括学问和事功两个方面,不能只在书斋里作学问,要“观物察变”,运用于实际,以“开民智”。德育在三育中最重要,但不能再因袭封建的人伦纲常,要树立国家观念和社会公德,以“新民德”。

严复晚年思想日趋复旧,积极提倡尊孔读经,临终遗言中强调“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这也是多数改良派人士后来的共同倾向。

四、什么是社会文化观?

全面落实社会文化观,科学发展观,树立既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观。这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关键是要从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上,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人们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只有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才能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科学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明确改革方向,抓住薄弱环节,找准改革的突破口。 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就要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有新的认识。当今世界,社会文化观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建设上,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政治文明建设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必须把提高党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重要内容。在社会建设上,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都与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文化建设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使全民族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作用,克服那种认为文化只是蹦蹦跳跳、可有可无的思想,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就要坚决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阻碍文化发展的传统观念,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新观念。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对市场作用的认识不充分,对文化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存在疑虑;习惯于把经营性的文化产业等同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没有产业概念,不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建设主要当做政府的事,文化单位等、靠、要思想严重,结果事业不像事业,产业不像产业,等等。实践证明,这些观念严重阻碍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发展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场已经成为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手段,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交换进行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又要高度重视发展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放手发展文化产业,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更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的功能,又有商品和产业的属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我们既要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文化的产业属性,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是紧密相联的,不讲文化生产的投入产出,不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向市场,文化建设就无法维持再生产,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强调对文化建设的重新认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既是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要敢于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