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书法标语
1、泼墨造物,笔下生花。
2、书法宣城,精彩人生。
3、国画油画任你挑,毛笔颜料少不了。
4、一手好字,一生成功。
5、书画交流,让两岸心更近。
6、写好硬笔字,人生添色彩。
7、交流零距离,书画传真情。
8、心系书协,振兴东华。
9、沉醉墨海,书写人生。
10、实用是硬道理,美观是真财富。
11、丰富业余生活,继承传统文化。
12、小小笔儿手中握,落笔成名别骄傲。
13、华而有实,招招眩目;默默无闻,奉献最深。
14、点到为止,一字千金。
15、写漂亮字,做优秀人,字如其人。
16、文宗秦汉,楷法晋唐。
17、书画显功底,笔墨见精神。
18、书法有路勤为径,墨海无涯苦作舟。
19、美术可以表现文化,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20、翰墨怡且乐,书法寿而康。
21、彰显文化内涵,创造文化价值。
2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23、画笔描绘美好未来,色彩绘就壮丽人生。
24、学书以养德,奋发而兴国。
2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6、画中世外桃源,画外两岸真情。
27、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激发学习书法兴趣。
28、一手好字,相伴一生。
29、一手好字,得益一生。
30、硬笔精雕细刻出精品,书法千锤百炼铁成金。
31、共享书画交流,传递两岸真情。
32、促进文化繁荣,共创两岸双赢。
33、字好一半文,文好显灵魂。
34、传承书法艺术,激发书画才智。
35、硬笔书法浓如酒,陶醉了年轻朋友。
36、如诗如画新天地,锦上添花书法城。
37、怡情养性,愉悦身心。
38、青花墨字唯美,不及两岸情深。
39、笔尖传情,翰墨飘香。
40、一手漂亮的硬笔笔,能让人赏心悦目。
41、以书陶冶情操,以笔感悟人生。
42、练好硬笔书法,传承汉子文化。
43、书画描绘青春,书法谱写未来。
44、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书法艺术。
45、提高精神内涵,陶冶高尚品质。
46、不止笔墨功夫,更传两岸真情。
47、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写字。
48、写好硬笔字,为人生添色彩。
49、练好钢笔书法,传承汉字文化。
50、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
51、书画之道,纵有师授,全赖自己用心研求。
52、艺术只承认一流,时间只记住精品。
53、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展示美。
5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55、书画比赛,书写精彩。
56、阐释书法精神,传承文化精髓。
57、字如其人,书法出神。
58、走进书画世界,感受万物灵气。
59、读诗千首,挥毫万字。
60、人人学书法,共创新世纪。
61、书画交流一小步,两岸走近一大步。
62、弘扬书法魅力,阐释书法精神。
63、挥笔撒墨锦上花,书画创作风采佳。
64、练一手好字,传一代文明。
65、小小字儿方方正,一支钢笔直又硬。
66、书书法作品,传传统文化。
67、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促进学生素质教育。
6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演绎书法神奇魅力。
69、弘扬传统,书写卓越。
70、练一笔好字,传一代文明。
71、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国粹魅力。
72、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演绎书法神奇魅力。
73、墨下绘真清,画中藏诗意。
74、写气质人生,扬祖国精华。
75、苦攻中外古今万卷书,巧绘人情物理千张画。
76、跟上时代的节奏,演绎未来的韵律。
77、一笔一划,入心三分;纵横捭阖,无坚不摧。
78、羲之笔下千秋韵,兰亭地上万种情。
79、沉醉墨海,书画人生。
80、为您点亮艺点灯光,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周二去逛博物馆(四):陶魂彩韵:甘肃彩陶展
Yi情持续的时间超过了好多人爱情的长度,周二继续在线上去逛博物馆。当今的事好多看不懂,其实过去的事咱们看懂的也不多,比如彩陶。我对彩陶感兴趣主要是个人觉得它是唯一结合了金木水火土全部要素的物件,这是我的重大发现,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按惯例介绍一下布展主线:前言→文明的曙光:大地湾遗址(距今约8000千年)→锦绣初展:仰韵文化(距今约5000年~7000年)→彩陶之冠:马家窖文化(历经半山期、马厂期、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最后一个是距今约2500年的沙井文化)→余晖流艳:青铜时代诸文化(包括陶塑奇葩中的面具和乐器,彩陶随着青铜的繁盛而衰落)→结束语。彩陶文化是史前文化的一部分,人们试图通过那些画着符号和图案的瓶瓶罐罐去推测先民的生活。
如果你是兰州人,在彩陶展上你会发现发现特别让你感到亲切的文物,比如5000年前华林坪的瓶瓶和沙井驿的罐罐,兰州本身就是彩陶的故乡。抱着只管大胆提问绝不小心求证的业余水平,这次参观试图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甘肃省博物馆设有专门的彩陶馆?
根据史前专家朗树德研究员的讲座资料,甘肃目前发现的彩陶最早距今8000年,在甘肃延续性了5000多年,直到2500年春秋战国时才结束。目前发现最早的彩陶在江浙一代,距今约9000多年。但彩陶文化只有在甘肃有较为完整的发展系列,而且现存数量巨大,官方博物馆大概有10000多件,加上民间至少有十几万件。也就是说,彩陶文化不仅在我们这里出现早而且持续时间长、现存数量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甘肃彩陶是彩陶文化的集大成者。
第二个问题:彩陶上面的图案是怎么画上去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考古发掘没有见到相关的绘制工具实物,考古人员推测当初应该是用软笔和硬笔。为什么有软笔呢?在很多的彩陶上见到了线条的分杈,线条的末端都跟我们用的毛笔似的有笔锋,所以推测当时是用软笔,比如动物毛发制成的软笔。但同时古人制作彩陶也可能用了硬笔,因为也发现了一些彩陶上面有很细密的网格,这只能是硬笔绘制的,但这些都只是推测。考古学又是讲究实物证据的,没有实物就不说完全肯定的话。所以朋友们,如果你发现了制作彩陶的笔或刷子,你将填补历史的空白。
第三个问题:那些被称为彩陶的瓶瓶罐罐上画的是什么鬼东东?
水里游的,有鱼。最早期彩陶上的鱼纹是象形的,中间阶段就逐渐图案化,到了后面就抽象化了,最后它就剩一个原点两条弧线了。在甘肃东部地区的仰韶文化的每一个遗址的发掘里,都有大量的鱼纹片、陶片,后来有了一条规律:凡是有仰韶文化的,必然就有这种鱼纹。
天上飞的,有鸟。在仰韶文化的中期出现了鸟纹,目前在甘肃还没有看见写实的鸟纹,但我们发现了鸟纹的简化的图案,从这种简化的图案进而发展到马家窑文化的那种弧线像爪形纹。这个纹饰演变,从仰韶文化演变到马家窑文化,显示马家窑文化是继承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它是一部分仰韶先民走到了洮河中游创立了马家窑文化,他们特别盛行的爪形纹,一条线分出三条弧线的爪形纹可能就是鸟纹的一种演变。
水陆两栖的,有蛙。它从仰韶文化早期开始一直到马家窑文化,甚至到我老家山丹发现的四坝文化大概都有蛙纹的表现,蛙纹在彩陶中的时间长达两千年。
除此之外彩陶纹饰有很多动物的纹饰,比如有羊、猪、狗、鹿等,这说明史前先民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我觉得制作彩陶的先民当时应该让一些小孩子也画上一些,我觉得孩子们超凡的想象力会让彩陶上的图案更加丰富,而且据哲学家说孩子们有一种人类最初的朦胧的深刻,长大了就消失了。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彩陶上画的多是鱼鸟蛙,而不是松竹梅或者其他?
有的人说鱼纹是最早的图腾。图腾崇拜一般是对很神圣的动物,但仰韶文化的早期先民是吃鱼的,因为在遗址里发现了很多骨质鱼钩。闻一多在《多鱼》中说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山海经》中说“蛇乃化为鱼”,仰韶的鱼与人面含鱼及后来的人首蛇身有联系吗?
至于蛙纹持续这么长时间好理解,古人对于人口的繁殖是很看重的,而蛙是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并且适应力很强,且多子,生很多蝌蚪,因此史前先民对这种动物有独特的感受。
那鸟纹呢?严文明在《甘肃彩陶的源流》中说: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关于鸟和蛙的故事,其中许多可能和图腾崇拜有关。后来,鸟的形象逐渐演变为代表大阳的金乌,蛙的形象则逐渐演变为代表月亮的蟾蜍………。这就是说,从半坡期、庙底沟期到马家窑期的鸟纹和蛙纹,以及从半山期、马厂期到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的拟蛙纹,半山期和马厂期的拟日纹,可能都是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崇拜在彩陶花纹上的体现。
我寻思:如果这样的话,彩陶文化就是先人集日月同辉和五行合璧的复合体。
第五个问题:除了纹饰,中国特有的陶器造型是什么?
一是陶猪。猪的驯化饲养是中国运古民族的一大特征,它标志着定居和农业的精耕细作,仰韶晚期已用猪头随葬。二是三足器。它并不是写实而是来源于实用,三足稳定且比四足简洁,发展为后世祭祀的礼器--鼎。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陶器纹饰早期生态盎然、稚气可掬、流畅自如,转化到青铜上器上就变成了神秘怪异、威严恐怖、僵硬封闭。进化的人类如同长大了的娃,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谁是容易的,愿这yi情尽快成为历史。new hat,快走吧,你若永不来见,未来的人们会为你建座博物馆的。
附记:
有幸认识一位彩陶制作的非遗传承人阎师傅,去年重阳节从工地返回时有幸参观了他的工作室,买个两个彩陶工艺品给朋友,人家送了个卡通模样的陶俑给我,我用黄河石钻孔给陶俑做了个项链,我想那应该是远古时间娃们的标配。回来的时候在车上写了一首关于彩陶的打油诗:
重阳节.彩陶
兰州彩陶马家窑,
非遗妙手在临洮。
泥水成器匠人笑,
流火定型彩陶俏。
蛙纹缕缕猎走兽,
水波盈盈捕飞鸟。
五千年前火光色,
摇摇曳曳映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