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景县景州塔的来历?】?
景州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可能是供奉佛陀舍利的宝塔之一,可是非常遗憾,遍查县志古史,却无文字考证。 景州塔创建的年代,根据《景县志》记载和分析,古塔上曾悬铸有“齐、隋重修”字样的铁匾,其创建年代应早于此的北魏时代。因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间,奖励寺庙浮图的建筑,所以当时全国共有1万3千余座寺庙建立。
如按此论推断,此项大建筑,当在北魏永平年间(西元508─512年),距今近1500年的历史。 景州塔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代建筑。 古人曾用“孑然一柱把天擎”来形容景州塔之宏伟高大,不论在塔下仰视,或在塔外远观,此塔如一拔地而起的巨柱,直入云霄,宏伟壮观,该塔是方圆三百里内最高的古塔。景州古塔,饱经了千年风雨侵蚀,墙檐严重剥损,历代曾无数次重修,足见此塔历史位置之重,文物价值之高。景州塔,与“正定县隆兴寺大铜菩萨”、“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齐名,被誉为河北四大古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兰陵王入阵曲》是怎么在日本产生的?
失传千余年、流失到日本的古乐《兰陵王入阵曲》被刻录成光盘,迎回兰陵王的故乡景县。
貌美艺高兰陵王
兰陵王高肃,字长恭,北齐渤海(今景县)人。兰陵王骁勇善战,但有一件事却让他极为苦恼--他的相貌极为俊美,在战场上对阵时,常受到敌手的轻蔑。因此,他命人制作了一些狰狞可怕的大面,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鬼脸,每逢出战时,戴在脸上,使敌人心惊胆寒。
公元564年,在与北周的一次冲突中,北齐屡战屡败,最后被包围在邙山,眼看就要全军覆灭。这时,临危受命的兰陵王戴上大面,身披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周军大败。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
雄浑豪迈入阵曲
邙山大战使兰陵王声名远扬,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将士们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在皇帝举行的宴会上表演,武士头戴面具,扮作高肃指挥、进击、刺杀之状,甚是雄壮。这种头戴面具、载歌载舞的形式,后被戏剧引用,并逐渐传遍全国。兰陵王也被视为戏剧脸谱的开山鼻祖,兰陵王面具对后世戏曲人物脸部造型影响很大。
唐后,《兰陵王入阵曲》渐渐失传,却在东瀛日本的宫廷舞乐中长期保留了下来。日本于隋唐时期曾经传习了许多中国歌舞,《兰陵王》(唐代也称《兰陵王入阵曲》为《兰陵王》)是其中之一。
流失古乐终回归随着中日邦交的正常化,20世纪80年代初,邯郸市博物馆馆员马忠理结识了日本南都乐所副所长、奈良大学音乐教授笠置侃一。笠置侃一是日本兰陵王史学会的会员,他家族几代人演出《兰陵王》。应马忠理邀请,1992年9月,笠置侃一一行40多人来到邯郸磁县兰陵王高肃的墓园进行演出,《兰陵王》在阔别千年后,又回到了中国的土地。
今年8月2日,景县政协主席邓文华到石家庄市公差,与省社会科学院原历史研究所所长夏自正谈论起景县的历史与文化,夏自正谈到,《兰陵王入阵曲》已传到邯郸。邓文华对这部古乐心仪已久,且景县政协也致力于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名县,于是,邓文华回到景县后即与邯郸市博物馆、磁县政协等有关方面联系协调,于8月4日冒雨赶赴邯郸,几经周折,终于找到现年已72岁高龄、退休在家的马忠理,在他家中找到录有笠置侃一率团演出实况的光盘,经刻录后带回景县。
相关资料:
★兰陵王生平
高肃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文襄皇帝高澄之子。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史称兰陵王。兰陵王虽是皇族血脉,但因母亲是一名奴婢,所以他的地位比其他的皇子们低了许多。邙山大战后,兰陵王成为北齐名将,但为免遭猜忌,每当战事来临,他都以有病为由坚辞不出。但其堂弟高纬继皇位后,仍忌其功高盖主,于公元573年用毒酒赐死了年仅28岁的兰陵王。4年后,北齐被北周所灭。
★兰陵王墓
兰陵王墓是北朝墓群之一,位于邯郸磁县刘庄村东,建有兰陵王塑像。1988年,墓中的兰陵王碑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