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居易描写山水的诗句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忆江南词三首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南湖早春
作者: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二、建筑上讲三进三间是指什么意思
古建中叙述面阔单位间,进深单位为进
三间三进指,这座房子面阔为三间,进深为三进
延伸:
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如一进院落,两进院落
中国人建房子,不是像现在,先以基本的度量单位“米”来测量再设计,而是依据阳数,1、3、5、7、9,以“间”为基础单位,也就是说根据建筑土地的范围,先确定间数(所谓间就是两榀屋架所合围的空间),再由间构成一栋建筑。
从这个逻辑上,“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每个间而又依据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面积,乃至整体建筑。
斗口
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中国清代官式建筑设计中的基本模数,又称“口数”或“口份”,见于清工部《工程做法》。斗口原指斗栱(清式平身科)的坐斗中承托昂、翘的卯口,卯口的宽度一般就是栱材方料的宽度。清代以斗口尺度作为设计的基本模数,因此斗口成为模数单位量。此种设计方法被称为“斗口制”。
清代“足材”为材厚二倍,斗栱每拽架(每跳)为三斗口,每踩高为二斗口,全为整数。斗口值为宋制材份中份值的十倍,计算简便。清制的斗口从六寸到一寸共分十一个等级,级差均为半寸。不过一至四等的大型斗口尚未见实物,十等和十一等的小型斗口仅见于牌楼和琉璃门。常用的斗口为六至八等(三寸半至二寸半斗口)。用材普遍缩小,是清代斗栱的特点。
房屋的步架和进深紧密相关,又是建筑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在清代建筑设计中首先明确檩数(如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对几檩庑殿顶或歇山顶的规定),根据步架定椽径(椽径为1.5斗口)和柱径(椽柱径为6斗),求出斗口,则其他尺度都可依此推算。面阔尺度可按斗栱的攒当计,清代一般殿阁的明间斗栱为六攒,翘昂斗栱每攒间距11斗口,于是明间面阔即为7×11斗口=77斗口(一斗二升交麻叶和一斗三升的攒当为 8斗口)。次间斗栱依次递减。进深按通面阔的 5/8,并核正攒当,定出确切尺度。在房屋高度方面,檐柱高为60斗口(或从地面至蚂蚱头下皮为70斗口),于是檐部尺寸即可确定。再按举架坡度定出侧样,梁架部位均有依据。至于每个构件的尺寸,小至升斗,大至梁枋,均按口份确定。有些构件虽然以柱径计算(如柱顶厚为一个柱径,古镜高为1/5柱径,上槛为1/2柱径等),由于檐柱径为 6斗口,金柱径为6.6斗口,实际上一切尺度均与斗口尺寸有比例的关系。
三、“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译文
至于(王维)山水(画)中的平旷深远的意境,云彩的情势,山石的颜色,都是其卓越的天赋才能达到的,并不是(别人)能学来的.
四、求一篇以“有时,我也想------”为题的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无论是精神的,还是实在的,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会让我们有压力,而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走在嘈杂的街道上,望着高耸入云的大厦、满天的灰云,我有时也想逃避。不是像陶渊明、梁鸿一样隐世遁地终生,而是让自己的心灵逃避一下,在一方净土里洗濯,再让清澈的心去面对所有所有。
有时,我也想逃避入茶里。在清新的碧螺春或甘苦的苦丁里,去让茶的五味和韵涵去静静地让我如碧螺春的茶叶一般缓缓在茶里漂浮、沉入,任茶苦让我迷失,任茶香让我清醒。陆羽当年作《茶经》或许也是茶亦有道吧。我想片刻地逃避进茶里,不仅是其味,还有它像醍醐灌顶般让我明白,人生苦甜参半,若全苦若全甜,则茶毫无品位,苏轼有言“从古佳茗似佳人”,也是这样吧。在茶的陶冶下,片刻的逃避已化为对生活的认知。陆龟蒙与皮日休在角直以茶为友,正是在回避,在难得糊涂。
余秋雨《白发苏州》之中说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名副其实。有时,我也想逃避进山水之中,作短暂的休憩,让山泉冲击进死水,让山岳俯视心中的沟壑,让晨曦掠走心中的阴翳,让鸟鸣成为心中的旋律。站在山川之上,面有凌驾于霄汉之感,眼前小了,而心中大了。在这之中,时光似乎倒流,让其把心中的皱褶抚慰得平平展展。苏舜钦开荒造园,取“沦浪”为名,也正是如此。
有时,我也想逃避,在逃避中开阔自己,在逃避中唤醒,在逃避后奋斗!
-----------------------------
有时候,我也想周游世界
“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看夕阳落下去又回来。……”每当我孤独寂寞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哼起这首上个世纪以来一直流行的歌。
我愿化为一只小鸟,在苍茫的大地自由地飞翔,自由地觅食,自由地歌唱,让我的欢乐泌入每个人心扉,感受我的欢乐。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遗憾的是我今生选择了三尺讲台,每天过着的是家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面对的是调皮而让人头疼的孩子,这份职业清贫但悠闲,缺少竞争力,抑制了思维,凝固了灵感,觉得我的思维能力似乎返回到孩子那个年龄。无怪乎,有的同学说,做一辈子小学老师,会“迂腐”了。
上半年,学校组织老师外出听课旅游,确实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平平淡淡的一节课竟然可以上得那么经典而精彩,原来优美如画的景致竟然可以让人陶冶情操,开阔心胸。那优美如画,宛若仙境的拙政园,足以激发人的灵感,引起人对生活的留恋与感悟,无怪乎,李清照信手拈来一首绝妙好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寒山寺那悠扬的钟声,闻之则震憾人的心灵,让我再一次与诗人张继穿越时空隧道,进行心灵对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遍火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人生失意与落泊的写照。
从此,我不再以为旅游是一种浪费钱财的行为,而是快乐人生的一种方式。人生周游世界,开阔视野,增长阅历,心胸豁达,所必须的,熟悉老家灵山,让我写下了《灵山赋》《重返灵山》等佳作,让我在小县城名声鹊起,樱花公园一游,一篇《樱花三景》得到人们赏识,被人们剪报收藏,可惜外出机会不多,否则自信能写出更多美文佳篇。
此时此刻,我的心已幻化为一只小鸟,穿越森林,大海波浪,奔向我梦中的海角天涯,让我快乐逍遥,让我过着痴迷神往的日子,神仙般的日子。
----------------------------
有时我也想不动心思
“碧云天,黄叶地……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看着作文题里“有时我也想”的提示语,我的脑海闪过一幅幅画面,思绪万千,很久才缓过神回到考场。不知怎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我的心思越来越重,常常告诫自己少动心思,但总控制不住。
我曾经想过青史留名。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这十五年的蹉跎岁月啊,又流下了什么呢?
春去秋来,历经十五个轮回,十五个年间的磨难沧桑,让我饱经风霜,却又让我自始至终都没能真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曾经想过坚强勇敢。
面对保尔柯察金,我扪心自问实在是有愧。遇到困难就退缩,考试成绩一下降就丧气,刀子划破手就痛哭…… 我很想在困难面前坚强一回,不退缩,勇敢地面对困难,挑战自己;有时,我也想在成绩的打击下坚强一回: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奋起直追,勇往直前;有时,我也曾想在手在滴血的情况下坚强一回:抹干眼泪,拿起剪刀、纱布,忍痛为自己包扎伤口。可是我好像没能做到。
我曾经想过刻苦攻书,孝敬父母。
回想“悬梁刺股”、“卧冰求鲤”这两个经久不衰的成语故事,我不禁要低垂下头,自我反省。想想故事的主人公,他们,为了刻苦学习,竟然头悬梁、锥刺股,多么勇敢,多么刻苦!而我,从来都不为好成绩做出牺牲。想想古人,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竟然自己躺在冰上,用自己的温暖去熔化冰雪,为母亲求得鲤鱼,而我,却从来都没有为母亲付出过什么,说来惭愧。
我也曾经想过认真一回。
看看我的同学,瞧瞧我的同桌,聚精会神听讲,端端正正摘笔记,响响亮亮回答问题,而我,课堂上时不时开小差,字写得乱七八糟,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偶尔,我在想,那首《学生四头》的怪诗是不是在说我呢:“班里活动充大头,老师提问低下头,每逢考试伸伸头,成绩不好摇摇头”。虽然我不“伸伸头”,但其它“三头”我几乎一一“做到了”。
我还曾经想过:我向来很浮躁,有时也想深沉一回;我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一回;困难中有时也想勇敢一回;是非中也想正义一回;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挫折中有时也想顽强一回……
我很想抛下私心杂念,不胡乱想心思,但就是做不到。
要是我能够少点或者不——浮想联翩,那么,我这十五年,可能不是“灰”云天,黄叶地,而是“碧天云,绿叶地”,那么,十五年风雨,十五年岁月,也就留下了一页辉煌。
真的!有时,我想不动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