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林山水是丹霞地貌吗?
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地貌,而非丹霞地貌,桂林地区的岩溶洞穴,分布广(2400km2),数量多(达3000多个),内容丰富,具多方面的研究和和开发利用价值。在数以千计的洞穴中主要有131个,其中不少有适宜观光旅游,除市内早赋历史盛名的七星岩、芦笛岩外,尚有冠岩、穿山岩、莲花岩、丰鱼岩、水仙岩、罗田大岩、白云岩、太平岩等。洞穴内多洞室大厅,并发育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内容丰富,千姿百态,争妍斗艳,各具特色,实属珍贵的世界遗产,也属一种地质科学的旅游资源。岩溶洞穴形态是地下岩溶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按成因可分为溶蚀(侵蚀)、次生化学沉积、生物岩溶和崩塌4类。其中以前两种形态为主,为溶蚀的波痕、沟槽、坑穴以及洞穴通道、洞室等结构,形态有大小之分,它们与洞穴发育阶段、洞穴水动力条件有密切成因联系;而洞穴次生化学沉积形态最常见的是石灰华和石幔等。 丹霞地貌 :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整体为临水型峰丛-峰林景观,被天然森林广泛覆盖,由丹山-碧水-绿树-白云的最佳景观组合。 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中国国家地理》) 1 丹霞山:中国的红石公园 2 武夷山:碧水丹山甲东南 3 大金湖:水上丹霞奇观 4 龙虎山:炼丹之处红崖显 5 资江-八角寨-莨山丹霞地貌:青峰赤壁丹霞魂 6 张掖丹霞地貌:宫殿式丹霞天地造 7 赤水丹霞地貌:银瀑飞泻映丹崖
二、桂林山水是什么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桂林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唐代诗人杜甫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赞誉桂林的气候。
桂林山水是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桂林山水的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
桂林山水景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8摄氏度,最热的天气在七、八月,平均温度为二十八点五摄氏度左右,偶尔也有达三十多度的。平均年降雨量为1926毫米。雨水最多季节为四月至八月,降雨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四十。
三、桂林山水属于什么地方冒
桂林山水属于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是以峰林―洼地为代表的热带喀斯特地貌。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我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桂林地区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在第三纪时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新第三纪时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湿热的气候使得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
更多关于桂林山水属于什么地方冒,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四、烧山属于什么地貌?
火烧山
这里的山丘是一片一片的赭红色,并不像五彩城的五彩斑斓。火烧山在 地理上同样属于风蚀地貌、由烧结岩构成。火烧山在朝阳或落日的映照下色 彩更加的热烈,红色的山丘与天边的红霞铺天盖地,让人印象深刻,游完了 五彩城,火烧山也一定不要错过。
五、解释一下什么是客斯特地貌
喀斯特”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石芽 石沟 石林 溶洞 地下河等。 此种地貌地区,往往奇峰林立,桂林就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奇观。。。。。。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种。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
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 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64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km。洞里宽的地方象广场,窄的地方象长廊,高的地方有30m高,整个洞平面上迂回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层。
雨季,整个洞内都有流水,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区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还有积水很深的潭,不妨称无底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