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二十四节气从大概从什么朝代开始出现的?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1-21 00:37   点击:24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二十四节气从大概从什么朝代开始出现的?

根据现有的资料看,二十四节气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国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同时根据日、月运行制定,“阴”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阳”是以地球自冬至绕太阳公转一圈为基准确定岁实,每回归年约365.2422日,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非遗项目的扩展名录包括: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

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2、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记载:“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这番话说明设立节气的初衷就是为了“治农功”。节气以一年为基础,约15天为一节气,划分的24个不同的节气。3、春秋时期,五经之一的《尚书》有尧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确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节气。在《管子・轻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节气。时至战国,《吕氏春秋》将节气增加到22个,节气初具雏形。到了汉初,《淮南子・天文训》增补了小满和大雪两个节气,形成了完整的节气系统。

三、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1、立春:2月3―5日 。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这一天春季开始。

2、雨水:2月18―20日。表示气候逐渐回暖。

3、惊蛰:3月5―7日。春雷开始轰鸣,气温升高,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3月21―22日。这一天昼夜相等,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4月5―6日。表示气温已变暖。

6、谷雨:4月19―21日。这一天起雨量增多。

7、立夏:5月5―6日。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

8、小满:5月20―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9、芒种:6月5―7日。在北方是刻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

10、夏至:6月20―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

11、小暑:7月6―8日。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炎热季节。

12、大暑:7月22―24日。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13、立秋:8月7―9日。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秋天开始。

14、处暑:8月22―24日。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

15、白露:9月7―9日。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

16、秋分:9月22―24日。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17、寒露:10月8―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这个节气表示冬季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18、霜降:10月23―24日。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

19、立冬:11月7―8日。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20、小雪:11月22―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

21、大雪:12月6―8日,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22、冬至:12月21―23日。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气温持续下降,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23、小寒:1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

24、大寒:1月20―21日,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地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各个节气的时间和含义:

1、立春:2月3―5日,太阳达315度黄经.“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有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

2、雨水:2月18―20日,太阳移至330度黄经.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十分频繁.

3、惊蛰:3月5―7日,太阳移至345度黄经.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过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是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3月21―22日,太阳移至0度,阳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4月5―6日,太阳移至15度.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秀朗的景象.

6、谷雨:4月19―21日,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7、立夏:5月5―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

8、小满:5月20―22日,“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6月5―7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刻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

10、夏至:6月20―22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的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摄氏度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摄氏度.

11、小暑:7月6―8日,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炎热季节.

12、大暑:7月22―24日,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13、立秋:8月7―9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的季节.

14、处暑:8月22―24日,“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15、白露:9月7―9日,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9月22―24日,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17、寒露:10月8―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林寒意,故名为“寒露风”.这个节气表示冬季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18、霜降:10月23―24日,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霜降.天气寒冷造成,对生长中的作物危害很大.

19、立冬:11月7―8日,太阳移至黄经225度.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20、小雪:11月22―23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大雪:12月6―8日,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22、冬至:12月21―23日,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气温持续下降,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23、小寒:1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

24、大寒:1月20―21日,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地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1、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公历3月05-07日交节。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公历4月04-06日交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公历4月19-21日交节。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夏季的开始。

8、小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公历6月05-07日交节。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公历7月06-0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昼夜平分。

17、寒露:公历10月08-09日交节。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公历10月23-24日交节。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公历11月7-8日交节。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开始下雪。

21、大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是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是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分别是: 春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天: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天:立秋,处暑,白鹿,秋分,寒露,露降。 冬天: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