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习俗都有什么?

138 2024-09-21 20:22 admin   手机版

一、习俗都有什么?

正月初一:拜岁、开门炮仗、斋日、拜年、聚财正月初二:开年(开斋日)、姑爷节正月初三: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正月初四:羊日正月初五: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路头神、开市正月初六:送穷鬼、挹肥、开市大吉正月初七:人日、捞鱼生正月初八:谷日、顺星、祀成正月初九:天日正月初十:石不动、贺老鼠嫁女正月十一:子婿日正月十二:十二漏屎正月十三:吃圆子正月十四: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吃元宵、演社火扩展资料: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二、新年习俗都有什么?

新年是中国人的重大节日,要在年前大扫除,贴春联,买年货,守岁,看春晚,吃饺子拜年,收或发红包,走亲戚串门拜年等都是文明过大年,一些旧的习俗也淡出了,但互贺新年和阖家团圆是基本的习俗。

三、小年都有什么习俗?

念念不忘的是家,心心念念的是你。

小年也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那小年都有什么习俗呢,欢迎一起讨论!

1、祭灶

祭灶是小年这天重要的活动。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我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由于各地风俗习惯不同,祭灶日期也不尽相同。有现存文字记载的,在南朝时,一些地方祭灶日是在腊月八日,与腊八节重合;宋代时,祭灶是在腊月二十四这天;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是在腊月二十四这天,不过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2、扫尘土

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此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掸拂尘垢蛛网,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

3、吃灶糖

关东糖又称灶糖、大块糖、麻糖,是古老的传统名点,既是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吃灶糖流行于北方地区,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过小年时,人们会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4、洗浴

民间认为,小年这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生活情况的灶王爷就要启程了,想要讨好这位“生活委员”,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把自己打理得干干净净。

5、婚嫁

过了小年,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四、爱尔兰习俗都有什么?

1、爱尔兰人忌讳“13”和“星期五”,不愿他人过问自己的去向、工资、年龄以及婚姻状况等。爱尔兰人喜爱绿色,忌用红白蓝色组合。

2、每年的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是纪念爱尔兰的主保圣人圣帕特里克主教的节日,同时也是爱尔兰人的国庆日。节日当天,通常有游行、教堂礼拜和聚餐等活动。

3、庆祝节日时,爱尔兰民歌必不可少,著名的有When Irish Eyes Are Smiling,Seven Drunken Nights,The Irish Rover,Danny Boy等。

4、爱尔兰男人传统服饰是裙子,不像其他国家男人穿裤子,女人穿裙子。

5、爱尔兰人平时习惯吃英式西餐,用餐习惯使用刀叉,他们特别喜欢吃清炖菜肴,尤为营养价值高的菜品,更为他们所偏爱。

五、广东汕头都有什么习俗?

1.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七样羹又称七样菜,七宝羹或七种粥,是潮汕、闽南地区春节时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食俗。七样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兰等蔬菜同煮,寓意:新(芹)春发(蒜)大财(大菜),久(韭)合各人(芥兰)。

2.冬至吃冬节丸:潮汕冬节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传统节日。在潮汕,冬节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节日之一。潮汕冬节有很多民俗文化活动,如祭祖、谢神、扫墓、吃糯米丸等。

3.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潮汕男女嫁娶旧俗,一定要举行各种仪式,女家要专聘一位如戏剧中的宾相一样的老妇女来主持各种仪式,这位老妇女叫做“青娘母”。青娘母在主持各种仪式中要唱祝颂语叫做“四句”,也称青娘歌。

4.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过去潮州的宗法习俗,只有生下男孩,才算添丁。并且必须举行热闹非常的“上灯”活动。凡是生了男孩的人家,在农历正月十三日家人就可以挑起一对大红灯挂在祠堂的灯架上,象征家中添了丁。在元宵灯节期间,每天晚上,抱着孩子到祠堂前接受乡下的祝贺。除了挂灯外,还要在祠堂前悬挂八屏大花灯,或搭戏台做纸影戏,让村里的人观赏,娱乐。

5.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元宵节前后,展出各种彩灯,争奇斗胜,谓之“赛花灯”。

6.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生活中,人们好事或者喜事送礼一般都要“一对”,“一双”,很多成箱装的物品也都是成双的,这都寓意着好事成双之意。

7.信奉妈祖 :传说福建湄洲民女林默,她仙逝之后于海上屡救风浪中之渔民。海上作业者崇敬她,称她为“妈祖娘娘”,林姓者则称她为“姑娘”,供上神位,建庙祭妃,因而行船者初一,十五在舟中祭拜妈祖,每年三月廿三为“妈祖生”,隆重祭拜。

8.五谷爷:也叫五谷母,潮汕民间崇奉的农业祖像。传说五谷神是教民种五谷和尝百草教民治病的神农氏。每年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早晚稻收成后,农民用米筒装满白米,贴一圈红纸便算是五谷神位,进行祭拜。俗称五谷爷(母)神诞。

六、信宜过年都有什么习俗?

信宜过年习俗    大扫除,正所谓“年廿八,洗邋遢”,临近年末的几天里,家家户户把能清洗的家当都拿出来清理一遍,一年中也只有这几天会一次过把所有东西一起清洗。  办年货,陆续会买一些年货,自家吃的、拜神的、送人的等等都要准备充足。小时候认为过年很开心的一个原因是,能够吃到不少平常吃不到的东西。现在年货没什么特别,平常都可以吃到。  包粽子,这些粽子不像端午节时超市所卖的粽子,而是长度相当于一般人前臂长,糯米中间包着肥猪肉、芝麻、五香粉等等。一年中,一般只有过年时才会包粽子,包几十根。通常粽子可以保存比较长的时间,除了自吃外,也是回赠到来亲戚必需的,当然也是新年期间拜神必备。除夕吃完晚团圆饭,就开始包粽子,把包好的粽子送去煮之前都会吩咐说:“要去厨房的就快点去,放了粽子就不能进厨房。”一旦粽子放去煮,小孩要等粽子煮熟了才能进厨房,否则粽子就煮不熟。  新衣服,除夕晚上洗澡后就换上新衣服,大年初一上街看到的人基本上穿着新衣服。孩子小的时候,逢过年父母都会为他们准备新的衣服,小孩穿上自然欢喜。如果大人觉得自已的衣服已经不少,过年就不一定为自己购买新的。  贴对联,除夕团圆饭后,贴对联,大门贴上对联而其它每间房都贴一张横幅,譬如,房前有时会贴上:“学业进步。”家后门会贴上“出入平安”。有些地方的人,是大年初一早上放完鞭炮才贴对联。这些对联或者横幅基本上可以保留一年时间,每年大扫除时才被我们拆掉。  放鞭炮,除夕晚上家家户户一起放鞭炮时,耳朵听到的全是鞭炮声,看到家附近浓烟升起,闻到火药味,过年兴奋的感觉就来了。一轮鞭炮后就是烟花。刚刚禁放鞭炮的那几年管得特别严,但现在每年都有人家在楼顶放烟花,没有响耳的鞭炮声,只能从窗外的烟花感受新年的气氛。  亮电灯,除夕当晚会通宵开着电灯,不一定所有的灯都开,但基本上保证每个角落都照到。大门前的灯平常只是晚上出入才开的,除夕晚上也会打开,这时候出门,整条街道都是亮着的。有些人家会整个新年期间每晚都亮着大门前的灯。  吃面条,每年大年初一的早餐,都是吃面条,放一些瘦肉与葱。等全家人坐在一起才开始动筷子吃,其实一年中,也仅有大年初一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早餐,其它时候,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不一样,很少有机会一起吃早餐。手中的碗是全新的,每年都会换一套新碗和筷子。  逛逛街,对于市区的人来说,大年初一有逛街的习惯,话来说就是“行大运”。以前大家喜欢去锦江市场或旧街、解放路一带商铺,现在淘金湾和玉都公园成了人山人海的地方。    大年初二开始可以探亲戚,新年会持续到十五元宵节,有比元宵节更热闹的节日,就是年例,时间一般在元宵节之前,每个村之间的年例时间都有不同。如果说除夕是一家人团圆,大年初二开始是两个家庭之间相聚,那么年例是全村人一起庆祝的节日。年例会持续几天,临近年例时,村里家家户户会捐款举办一些活动,以前会是看露天电影、木偶戏、在庙里空地上放烟花鞭炮,现在改成了搭戏台看人班戏、舞龙游街等等。  大年初二开始就有敲锣打鼓的舞狮队伍,哪家需要舞狮祝福的,看到有队伍要经过,就事先准备红包夹着几根葱从二楼吊下。  大年初一不允许扫地,新年期间不能理发,结了婚的就要给派利是。

七、古镇都有些什么习俗?

古镇都已各自的很多习俗。

在崇州市怀远古镇,“过年”的习俗和我国其他汉族地区虽然基本一样,但也有许多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

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子等等,至今仍广为流传。

1、腊八。周代夏历十二月,有猎禽兽以祭祖先的风习,叫做“腊”。自秦代起,把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十二月初八就称“腊八”了。相传,此日系释迦牟尼成道日,过去,寺院在这一天取香谷、果实等造粥供佛,后来,民间相沿成俗至今。

在怀远,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食用以米、豆类、花生仁、青菜、细粉、豆腐、面筋、海带等,拌上面粉,煮成稀粥的“腊八粥”,怀远又称“菜稀饭”,据说是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怀远把“腊八”称为小年,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民间在此日后,即操办年货,迎接春节,“过年”实际上从这一天就算开始了。

2、祭灶。祭灶即“祭灶神”。“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菩萨。相传“灶神”职司人间善恶,他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上天向玉帝汇报一年来人间发生的所有事情,谁对他好,谁就会在来年里平安无事乃至升官发财,谁要是得罪了他,谁就难免会受苦遭诛。因此,人们为了防止“灶神”在玉帝跟前说自家的短处,就用各种方法来讨好他。

在这一天,怀远家家扫尘拂舍,人人沐浴更衣,到了晚上,每家都更新灶马子(即灶神像),剪稻草,撒麦麸,为灶神备马料,燃烛焚香,供糖饼、灶糖,拜送灶王爷上天,以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3、除夕。即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又称“年三十”。除夕是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在怀远,除夕是整个春节的高潮,迎新年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在这一天完成,家家户户粘贴春联、年画、窗花,悬灯结彩,摆设供案。外出的人要赶回家中,负债人要还清账目,水缸中装满水。

在怀远,这一天最主要的活动是吃“年夜饭”,怀远人把吃“年夜饭”即称之为“过年”,所谓“年夜饭”,并不固定在年夜吃,有的家庭放在中午,有的家庭从中午一直可以吃到新年的到来,吃“年夜饭”前,家家都要燃放鞭炮,然后全家老少,欢聚一堂,推杯换盏,共叙亲情。

4、春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谓“春节”。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在怀远,年初一至初三,亲友相互拜年,见面互道“恭喜发财”,以图吉利。此间,禁忌甚多,三日内,不做新鲜饭菜,不动针线,不拿剪刀,不扫地,不泼水,不得打碎器皿。

5、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称之为“元宵节”,即“上元节”。元宵节是整个春节中的又一高潮,在怀远亦把元宵节称为“小年”,这一天,家家习食元宵(汤圆)。是日晚,比户结灯,因之,又称“灯节”。怀远的元宵节从十四开始,至十六结束,十四亮灯,十五正灯,十六残灯,连续三日。十五晚,孩子们打着各式灯笼,走街串户。

7、二月二。俗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光头”之说。旧时,此日为儿童整容之日。在这一天,家家把春节前蒸做的团圆饼、馒头、苍龙等食品均要吃完,因从此日起天气渐暖,食物不宜久存。在怀远,有烧蝎爪子,吃苍龙的习俗。而这一天,也是怀远人整个“过年”系列的结束,过了二月二,人们便开始春耕劳作,进入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八、胶南订婚习俗都有什么?

现在的人没以前那么讲究了,有的不用订婚就直接结了。如果要订婚的话,男方和女方家一起吃顿饭,宴请一下双方的主要亲朋,并要当着他们的面改叫爸爸妈妈,然后双方家长给你们个红包,这叫改口费;除此之外男方家长还要给女方礼金、首饰等。

九、农历十五都有什么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十、闰年闰月都有什么习俗?

       1、妇女喝闰月茶:武夷山地区有闰月喝茶的风俗,而且主要是妇女喝茶,男人不能参加,只有女性才有资格入席。设宴喝茶由村里农家妇女轮流作东,并邀请近村来的女客入席。“茶宴”上以茶代酒,相互敬茶,边喝边聊,可起到融洽情感,增进邻里和睦的作用。

  2、送母亲猪脚和面线:在台湾地区,闰月有这样的习俗:已经嫁出去的女儿需要买一副猪脚和面线给娘家的母亲,通常是两只前猪脚和六把面线,面线上面绑红丝线和春花。

  3、忌迁坟:局部地区有闰月忌迁坟的习俗,说闰月是多出来的一个月,这个月里鬼门关不开,闰月去世的人要搁到下个月再安葬。

  4、送父母闰月鞋:“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部分地区民俗中,逢闰年闰月,孩子要给父母买双鞋,以报哺育之恩,祈求父母身体健康、平安。有的地区则是逢闰月年,出嫁的女儿要给母亲买鞋。

  5、回娘家吃闰月饭:“闰月饭”也叫“六亲饭”,每逢闰年闰月,娘家把已经出嫁的女儿请回家中相聚就餐。父母在世时,由父母请;父母不在世的,则由兄弟请。

  6、娘家送女儿雨伞、蕉扇:在有些地方,娘家还会在闰月送女儿送雨伞、蕉扇。寓意娘家是女儿的保护伞,祝福女儿早生贵子,为夫家招财,财丁两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