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看待古代圩田现象,求解答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8-05 08:54   点击:5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如何看待古代圩田现象,求解答

圩田起源于唐以前,唐代圩田的名称已经很普遍。所谓圩田,主要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这样圈围起来的田叫做围田,有的地方叫做“圩田”。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围堤和圩岸的建造维修都要花费大量费用,一般农户承担不起,大多由政府组织修建或由有实力的地主修建。围田或圩田都是化湖为田,是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对促进唐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圩田能种植高产的水稻,这样更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江南的农业逐渐发达起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与吴越在各自境内大修田。每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宋朝时,田得到很大的发展。

二、为什么安徽省中部的巢湖沿岸, 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圩田”?

因为安徽省中部的巢湖沿岸的环境比较差。

圩田作为湿地的重要资源,还具有蓄洪、防旱、滞洪、补充地下水、降解污染、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安徽省中部的巢湖沿岸环境比较差,当地人在那里农耕都需要使用到圩田的方法来帮忙维护他们的农耕。

圩田亦称围田。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春秋时,人们已利用堤防治洼地。吴国在固城湖畔筑圩,越国在淀泖湖滨围田。圩田的出现时间,有人认为是在南朝,有的人则认为是在唐代。

圩田的文化功能

圩田景观是河网地区的特色农业景观梁亮,悉丛是低洼地区乡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首先,圩田景观是当地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这种改造利用通常是以维护土地和自然过程的健康连续为前提的,它是属于土著居民的地域景观。

因此圩田景观是水网地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典范,具有很高的乡土文化价值。另外,圩田景观具备很高睁渣樱的农业美学价值。

与纯艺术性的审美标准不同,作为一种农业景观圩田模式的美学价值并不完全由外在形式美所决定,而在于圩田水岸交错的外在形式是以真实的生产功能为基础的。这种由功能外化于形式的美感是圩田美学价值的所在,也是其作为生存艺术的体现。

三、大公圩的大公圩风光

大公圩的初始――古丹阳湖的围垦。大公圩的前身是古丹阳湖。古丹阳湖区域涵盖今天的丹阳、石臼、固城、南漪四湖,以及沿湖圩区,约3000平方公里。大公圩位于古丹阳湖的西北部,位于黄池和大青山之间。 在三国时期,东吴在古丹阳湖屯兵垦殖,拉开了大公圩的圈垦序幕,这也是大公圩最早的“官圩”背景。 历史上,从西晋年至宋代,北方战乱,有过三次移民南迁。北方移民来到当涂,将目光投向古丹阳湖,开辟圩田。大公圩因此也从西晋到两宋不断扩展。 大公圩的繁荣――“风流国是太平州”。因围湖而成的大公圩,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早有“圩田收,食三秋”的民谚。大量的圩田解决了百姓的生计,同时增加了官府税赋收入。唐宋以后,大公圩的开发已从早期的军事需要,过渡到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官方和民间的推动下,两宋时大公圩迅速发展,在明清日趋完善。诗人杨万里来到大公圩,目睹浩瀚无垠的圩田,做诗赞美:“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

古桥涵

繁荣富裕的大公圩,同时也是重要交通要道。我们知道,古时的河流湖泊承载着主要交通功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速公路。大公圩四面环水,有水阳江、青弋江、姑溪河等河流环绕,具有连接金陵、宣州、徽州、两浙的独特区位,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当年就有古官道经由大公圩。车水马龙的大公圩造就了黄池、乌溪、青山街和护驾敦等古码头和古集镇,圩内也兴起了马家桥、藏皇阁、华亭街等古街市。 千百年来,大公圩的渔樵耕读也孕育出独有的民俗风情和农耕文明。独具特色的民俗就有:“七巧水灯”、“接三姑娘”、划龙船、民歌和玩灯等,这些特色民俗一直传承至今。 大公圩的创举――联圩。大范围围垦以及泥沙淤积,使湖床、河床日益增高,大公圩区域在宋代之后,水患明显增多。智慧的大公圩民众率先对传统的筑圩方式进行革新,创造了“联圩”的筑圩方式。联圩也就是通过筑外围大堤,将众多小圩联并起来,缩短防洪堤线。联圩后,大公圩正式称作“大官圩”、“官圩”。 联圩收到了非常辩坦好的防洪效果,此后联圩技术不断普及。在联圩基础上发展的圩田规模宏大,圩堤、涵闸、陡门、沟渠配套完备,构造合理,而且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养护方法。联圩是江南圩田发展成熟标志,也是筑圩史上的一大创举。 明末,朝廷为抵御太湖流域的洪灾,将高淳东坝增高三丈,阻断了水阳江首迹水系和太湖水系的连通。固城、丹阳、石臼三湖之水不复东流,姑溪河、青弋江改向,向西流入长江,从此也出现今天我们看到的,“一江春水向西流”的独特景象。 大公圩外围水位因此陡涨,洪灾频频。从明末一直到民国,尽管官民同修,大公圩屡遭溃决。抗战时期,圩务废弛,堤防失修,呈千疮百孔之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大公圩作为“确保”之列,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治理,大公圩四面环堤,圩堤周长达78.2公里。 大公圩人文和自然价值。作为水利工程的大公圩,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较高,历经千余年仍焕发着生命力;同时她的价值又超出水利工程,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十分难得的“活文物”。 同样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大公圩与长城比较:长城仅具有防御外侵的军事用途,明代以后的长城更多地作为一道景观,而大公圩时至今日,依然发挥重要效用。 与都江堰比较: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组织的“地方工者灶并程”,大公圩作为“官圩”,乃是朝廷组织增修的“国家工程”;大公圩陡门所蕴含的水利科学价值,不逊色于都江堰鱼嘴。 与荷兰的贝姆斯特圩田比较:大公圩的历史要比其长1300年,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是贝姆斯特圩田不可比拟的。而贝姆斯特圩田在1999年已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当前,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太湖流域完整的圩田已不见踪影,皖江流域的圩田也正在消失当中,依然保持完整的古圩大公圩实属难得。 大公圩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还具有优美的水乡风情和田园风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