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比较?
O.1 贵州兴义万峰林
万峰林景区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城南境内,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由近两万座奇峰翠峦组成。从海拔2000多米的七捧高原边沿和万峰湖北岸,黄泥河东岸成扇形展开,连绵至安龙、贞丰等地。西北高,东南低,向万峰湖、黄泥河倾斜。是中国西南三大卡斯特的地貌之一,堪称一座“中国锥形喀斯特博物馆”。
NO.2 云南罗平峰林
云南罗平峰林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中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第五名。这峰林美景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金鸡峰丛也成为海内外摄影家纷至沓来的一块摄影宝地和热土。这里岩溶地貌突出,盆岭相间,峰峦叠嶂,阳光下那锥状的山尖,雄关万道的气势,漳幽壑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写下“罗平著名迤东”的赞叹。
NO.3 四川黄龙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与九寨沟毗邻。黄龙多喀斯特峡谷,空间多变,崖峰峻峭,水景丰富,植被繁茂。依谷底形态分,有丹云喀斯特溪峡,扎尕钙华森林峡和二道海钙华叠湖峡等数种。黄龙境内涪江江源为一主干东西树枝状水系,上游河床宽平,下游峡谷深曲,南侧支流平直排列,北侧支流陡曲排列,形成上宽下深、南直北曲的独特江源风貌。
NO.4 广西漓江
漓江是世界上风光最秀丽的河流之一,长160公里。漓江两岸的山峰伟岸挺拔,形态万千,石峰上多长有茸茸的灌木和小花,远远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江岸的堤坝上,终年碧绿的凤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百里漓江的每一处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漓江自桂林至阳朔83公里水程,是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
NO.5 广西桂林阳朔峰林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我们所说的漓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则在阳朔境内,桂林其他县区也有数不胜数的美景等着我们前去浏览,龙脊梯田、兴安灵渠、猫儿山、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都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NO.6 贵州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是黄果树的核心景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盛誉,是除尼亚加拉瀑布和维多利亚瀑布之外的第三大瀑布,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
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以它为核心,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1999年被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NO.7 云南石林
石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由岩石组成的“森林”,穿行其间,但见怪石林立,突兀峥嵘,姿态各异。云南石林喀斯特无论是类型分布的多样性、溶岩发育的独特性、地质演化的复杂性、岩石机理的美学性还是人文风情的融合性、入内观赏的通达性等等方面,在世界同类型喀斯特地区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石林有部分区域是石灰岩与玄武岩交叠覆盖演化成的地质地貌,更是世界罕见。
NO.8 湖南张家界黄龙洞
面积为14000平方米,已统计有石笋1705根。其中长度在0.5米以下的有936根,0.5至1米的有253根,长度大于1米的有516根;最高石笋“定海神针”19.2米,直径0.2至0.5米。被国家地理誉为“最美丽的旅游洞穴”。
NO.9 贵州紫云格凸河苗厅
面积为11.6万平方米。中法联合考察队在1989年于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格凸河上发现了世界面积第二大的洞厅,因当地居住苗族居民之故,取名“苗厅”。被国家地理誉为“最大的洞庭”。
NO.10 宜兴善卷洞
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兴“三奇”之首。位于宜兴城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长约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后四洞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砥柱峰。
四川,那些叫喀斯特的景观
喀斯特,在中国又称“岩溶”, 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所产生的一系列现象和地貌的总称。
“喀斯特”(Karst): 原是斯洛文尼亚一个高原名字,因广泛发育石灰岩形成的景观特别而典型,故以“喀斯特扮笑”来命名全球相类似的现象和地貌,后来逐渐成为国际通用术语。
地球表面大约有10%的陆地为喀斯特地貌,而中国的喀斯特约占国土面积的13%, 主要分布于南方(滇、黔、桂、川、渝、鄂、湘、粤等省区),是全球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分布区。
在空间分布中,四川喀斯特主要分布于川南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川东米仓山-大巴山的秦巴山地、川北横断山东缘、青藏高原东缘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龙门山前山地带。此外在川东平行岭谷区迅樱,四川盆地中部低山区也有零星的喀斯特分布。
如海浪波涛的石芽、如林而立的岭脊峰丛、深陷于大地的天坑、地宫般的洞穴以及琳琅满目的洞穴沉积物、深幽神秘的落水洞、似人如兽的石林、叠瀑层湖,色彩奇幻的地表钙华……
这里既有秦巴山地南北过渡带喀斯特,又有青藏高原东缘地表钙华带,还有龙门山前山带极为罕见的砾岩喀斯特。 四川不是喀斯特最为丰富的地区,但却拥有最多样化的喀斯特地貌。
川东北: 南北过渡带的喀斯特
主要分布于四川东北部川陕交界处的米仓山、大巴山。这一区域属秦巴山地南麓,秦巴山地是划分我国南北的分界线,纬度偏北,气候温凉,导致溶蚀力下降,以岭脊型峰丛、小型天坑、落水洞为特色,同时发育繁复的地下溶洞系统。
广元、巴中、达州,都有大量喀斯特发育,形成曾家山、米仓山大峡谷、光雾山、诺水河等,众多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体的景区。
曾家山与汉中天坑群毗邻,天生桥、竖井、落水洞密集。
米仓山峡谷,喀斯特峡谷深邃,绝壁高悬。
潜龙十八潭,潜流沿岩层层面裂隙侵蚀、溶蚀、旋蚀,逐渐在岩层间形成空腔进而发展成为双层壶穴,极为奇特。
鼓城山位于广元旺苍县,分东西两山,水平的石灰岩,在抬升与切割作用下兀立地表,状若天鼓。
岭脊型峰丛,南北过渡带特有的峰丛类型,巴山大峡谷之上的岭脊型峰丛“仰看成峰、俯看成丘”。
燕子岭峰丛位于南江光雾山,是岭脊型峰丛的经典 ,由震旦系白云岩形成,石峰峭拔,石笋林立。
溶洞,喀斯特中最常见的类型。 通江县诺水河分布着128个溶洞,规模之宏大,洞型之奇特,钙华之齐全,堪称“诺水洞天”。
广元雪溪洞,隐在潜溪河畔,洞长8000米,洞内沉积物丰富而多样。
川南: 喀斯特集大成
四川盆地西南,是四川喀斯特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乐山、宜宾、泸州皆有大量喀斯特景观。这一区域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合部,纬度偏南,气候温暖多雨,奥陶纪、二叠纪、三叠纪灰岩均有广泛分布, 以天坑、石林、落水洞为特色。
天坑是一种特殊的喀斯特类型,是继石林、峰林和峰丛之后,第四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
在全球的天坑分布图上,中国以数量多、规模大、分布集中而瞩目 ,但大多数分布于广西、贵州、重庆等地。
四川的天坑并不多,属于稀缺性资源。之前,仅在兴文县发现三个天坑,2019年开始的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又新发现多处天坑。
硝斗岩天坑,位于乐山市沙湾区大渡河畔,为塌陷型天坑,天坑陡壁上的悬瀑宛如天河。
请横屏观看
阿咔洞天坑位于泸州市古蔺县,是四川发现的第三处天坑,发育于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周长近980米,面积近3万平方米,初步判断为冲蚀型天坑,洞底地下洞穴系统复杂。
兴文天坑群位于宜宾市兴文县,共发现小岩湾、大岩湾、楠星三处天坑,均发育于二叠系灰岩。 其中,小岩湾天坑最为典型和壮观,是天坑理论的发祥地。
天窗,是洞厅顶部的岩层因重力崩塌,洞顶与地表相通,所形成的厅昌含孔穴,称之为“天窗”。 泻玉流光是最著名的天窗,位于兴文县天泉洞,黝暗之中一束天光,从崖顶直泻而下。
石海,石林,石峰,石柱是常见的几种喀斯特地貌, 锥状、柱状、剑状的岩石兀立地表。梅硐石林是奥陶纪宝塔组灰岩形成的古老石林,因表面发育龟裂纹构造而称奇。
这种石林,常分布在兴文县的太安。
美女峰石林位于乐山沙湾,奇峰异石,千姿百态。
夫妻峰位于兴文石海,是喀斯特溶柱的典型代表。
地下喀斯特,主要为落水洞、溶洞、洞内沉积物等。 飞雾洞位于兴文k王山景区,由两个落水洞组成,两洞之间以一段地下暗河连接。
万佛洞位于泸州市叙永县,当洞穴顶部泉水滴落到地面之后,一层层钙华的沉积,像极了一排排海浪奔涌,抚摸着细细的海滩。点点亮光轻撒在它们的身上,被洞中的微晶方解石反射,形成淡淡荧光效果。
横断山东缘: 地表钙华
钙华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富含碳酸钙的岩溶水溢出地表 ,当环境适宜时水中二氧化碳大量逸出,碳酸钙随之大量析出、沉淀,并附着在固体表面上形成钙华。
钙华边石坝彩池是钙华沉积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横断山东缘,有一条罕见的钙华景观带,北起九寨沟,南至云南香格里拉县的白水台,长达数百公里,其大部分位于四川省。
九寨沟是四川标志性景观,冰川改造过的宽谷中,形成阶梯状的钙华湖群“层湖叠瀑”,与九寨蓝的组合,令人惊叹。
黄龙沟有世界上最壮观的露天钙华彩池群,是地表钙华的经典, 长达3.6公里的沟谷中层层叠叠分布着3400余个彩池。
神仙池位于九寨沟县,藏语“嫩恩桑措”,意为仙女沐浴的地方,地表钙华分布于长约3公里的宽谷,且被林海包围。
玉龙西位于贡嘎山西坡,钙华滩流发育于玉龙西河西侧的莫日查且沟,钙华堆积层长2135米,宽285-650米,面积达1.4平方公里,共有大小钙华彩池200余个,形成三个池群。
龙门山: 两种独特喀斯特
龙门山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挤压的前缘,发育一种独特的推覆构造,形成一系列的飞来峰。其中有一种飞来峰,是由二叠系的灰岩构成,于是在这些飞来峰上,形成峰丛、洼地、溶洞等喀斯特景观,它们是飞来的喀斯特。
响黄洞便是一处飞来的溶洞,形成于飞来的二叠系灰岩之中,洞中发育层层叠叠的钙华。
砾岩喀斯特,龙门山靠近四川盆地的山前地带,发育出一种特殊的岩石,它们是由砾石胶结压实形成,我们称之为"砾岩"。
其中有一种砾岩中的砾石,其成分为可溶于水的灰岩岩,因而形成一种特殊喀斯特,砾岩喀斯特,这种喀斯特以石林(芽)、漏斗、洞穴为主,又由于溶蚀能力有限, 因而形成的喀斯特极富特点。
砾岩石林分布于安县、北川一带,主要有汶江石林、巩家堡石林、龙鳞坡石林等,石林高度一般2 4米,最高可达10米。
围塔漏斗为一封闭的椭圆形洼地,长6000余米,宽2000余米,洼地深达400 600米,洼地内发育内流水系,在洼地底部还可见蚀余峰丛。
砾岩溶洞主要有芦山龙门洞,北川卧龙洞等,洞穴的形成除溶蚀以外,崩塌、冲蚀亦是主因之一,因而洞厅宽大,且地下漏斗和塌陷坑较为常见。
由于灰岩质砾岩的纯度不如灰岩,洞内化学沉积物不发育,仅发育少量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鹅管等。
青藏高原: 高寒喀斯特
四川西部的青藏高原,发育了大量可溶于水的碳酸盐岩, 在特殊高山地形和典型山地气候的条件下,发育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景观,被命名为高寒喀斯特。
这种高寒喀斯特,由于受高寒气候影响,溶蚀力降低,很难形成溶洞、天坑等喀斯特地貌, 主要发育灰岩牙峰、残柱、“天生桥”、岩屋式洞穴等。 格聂穿洞发现于格聂西侧波密一带,发育中小型岩柱林以及,两个大型穿洞、天生桥。
扎萨格峡谷位于若尔盖县铁布镇,受构造作用以及,溶蚀、寒冻风化作用影响发育石林、绝壁、小型洞穴等。
亚丁喀斯特:著名的亚丁景区有许多高寒喀斯特景观,甚至有多处地表钙华和溶洞,但最多的是喀斯特孤峰、石林等景观,如圣水门石林、牛拥神山等。
圣水门石林由成景岩石为灰岩和大理岩组成,石林高10-20米,西侧一组10余个形石林并排临壁而立“十二尊者”。
卡斯溶洞位于恰斯村地狱谷沟口,于2019年8月意外发现。
洞穴发育于大约7亿年前的块状白云岩、大理岩, 封闭性能较好,洞内化学沉积物得到充分发育,尤其是密集的鹅管群,其色泽洁白如雪,质纯似玉,极为难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