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为什么定都长安?

84 2024-02-28 04:21 admin   手机版

一、为什么定都长安?

长安以前作为周,秦的首都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咸阳(就是长安)处的地理位置极好又有郑国渠,关中可谓沃野千里,周围是依山傍水。还有一点当时最发达的地区就是中原一带,南方还没开发呢。长安基本处于全中国的中心便于控制全国

在古代中国,决定都城地点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势等自然因素,也包括经济、文化等人文因素。

地理位置方面,长安居关中之地,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一旦东方出现变乱,便可以坐镇长安,进可攻,退可守。并且,西汉的北方面临匈奴的威胁,长安靠近边疆,是链接内地与西域的纽带,是经营西域、反击草原民族的重要基地。

经济因素方面,秦汉时期,关中就修建了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等水利设施,使该地沃野千里,带来密集的人口,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军队和官吏。秦国都咸阳,已经给西汉的长安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政治需求也是决定定都地点的因素。西周定都镐京,关中时周族的发源地,十分适合他们的农耕经济,周成王时修筑洛邑为陪都,号成周,是为了了监视和震慑商朝的移民,控制东方领地。秦朝统一后,沿用了原先的首都,国祚短暂,未能来得及考虑都城迁移的问题。西汉最初定都于洛阳,后娄敬进谏,力陈关中的险要和富庶。西汉最终定都关中,除了以上原因,还因为在东方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王国,定都长安则山河环绕,易守难攻,向东有居高临下之势,可以随时扑灭可能的叛乱。

二、为什么唐朝不定都太原而定都西安呢?

所有都城都是临水而建,太原没有水。而长安号称八水绕。再者,长安西安名列中国七大古都、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地处关平原中部、渭河下游谷地最宽阔处。古称雍州,号称“天府之国”(比成都早多了)。土质非常肥沃,适于生活居住。南边是秦岭,北边有渭河,如贾谊之语,诚为“四塞之地”也。所以唐朝建都长安。

三、明朝为什么定都北京?

因为北京当时是燕王朱棣的封地,后来朱棣登基后,想着还是回老地方。

四、为什么没有定都伊犁?

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地理位置不行,伊犁处于高原地带,大部分人会有高原反应,如果皇帝没有,那其他大臣不一定也会没有;第二,距离内部地区太远,正所谓人多才是大城市,皇帝的城市必须要有很多人才行!第三,经济水平跟不上内部地区,内部地区土壤丰富,有绿水青山,可以耕种粮食,蔬菜,伊犁就不行了

五、东周为什么定都洛阳?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侵袭,于是在秦国大军的护送下,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同时,针对保护周王室有功的郑国、晋国,周王平也是论功行赏。

彼时,周平王任命郑武公担任司徒,让他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周平王在郑武公、晋文侯的辅佐下,勉强支撑残局。

由此,对于周平王来说,其之所以东迁洛阳、放弃关中,也和秦国、晋国、郑国等诸侯国存在一定的关系。

周平王定都洛邑,则有助于自己控制周王室。

六、为什么古代定都北京?

历代为何定都北京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险要

北京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与山地奇绝的交会处和交通要冲,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幽静、平原之肥沃于一身,以藏风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北京的西边是太行山山脉、西山拱卫,北边是太行山、军都山形成一处半圆形山湾,东北部就是著名的北龙燕山山脉构成的天然屏障。

二、资源丰富

北京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与山地奇绝的交会处和交通要冲,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幽静、平原之肥沃于一身,在藏风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太行山巍峨雄浑,自北向南,气势磅礴,奔腾而来。燕山莽莽苍苍,蜿蜒曲折,像两条巨龙守卫着京师。森林密布,山色青苍,东边是潮白河、温榆河,西边是永定河、小清河,自西北向东南,绕城蜿蜒流淌。雄浑的桑干河夹杂着大量的黄土高原的泥沙呼啸而来,与来自蒙古草原的洋河汇合,在北京地区形成浩浩荡荡的永定河,如入无人之境地穿梭在青山密林之间。

北京就建筑在这太行山和燕山两条山脉交会之地,永定河与潮白河之间的永定河冲积扇平原的顶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沧海之畔的永定河古渡口之上,南临大河。这里是龙脉之地,是藏风蓄水、聚气蓄势的龙虎奔腾之都会,更是三大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的交汇之区。

三、地处经济、文化区域

华北大平原、东北大平原、蒙古高原,在北京地区交会。华北大平原是以农耕种植业为主,是中原农业经济文化区域。东北大平原是以林业和种植相结合,是北方型的经济文化区域。蒙古高原是以游牧业为主,是沙漠高原的经济文化区域。三种地理形态,三种经济类型,三种文化形式,在这里交会、融合、冲撞和吸收,将一座古渡口演化为一座文化古都,进而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巍然耸立数百年,依旧风华正茂。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8个朝代建都在这里。

七、明成祖为什么定都北京?

为了防御跑到北方的蒙古人的反扑,所以明成祖迁都北京。并且定下了“天子死社稷”的遗命,所以崇祯宁死也不逃往。

八、曹操为什么定都许昌?

第一,许昌当时属于豫州,曹操之前击破了汝南和颍川的黄巾军,吕布也被他赶去了徐州,许昌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皇帝当然要掌握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地方才能放心。

第二,许昌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三面环山,西北有嵩山山脉,西部有石人山、白云山、伏牛山等山脉阻隔,南部有大别山、博山等山脉横亘,只有东部是开阔的平原。而当时许昌北面有袁绍,东南有袁术,南面和西南分别是刘表和张绣,东面是吕布和刘备,曹操选此形胜之地作为新的都城和他争霸的根基,不得不佩服他的战略眼光。

第三,当时他实力远不如袁绍,如果依然以洛阳为都城,与许昌相比,洛阳更靠近袁绍的实力范围。事实上,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和田丰等人就曾建议袁绍偷袭许都夺回汉献帝,袁绍之所以犹豫了,可能和许都的地形有关,试想一下,如果汉献帝依然在洛阳的话,也许袁绍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进攻洛阳夺回汉献帝了,在当时曹操势力还不是很强大的时候,曹操选择许昌也是为了避开袁绍的锋芒,这是个大家心知肚明的原因。

第四,除了防备袁绍之外,洛阳周边其实也并不安全,当时李傕郭汜势力虽然混战,但是实力尚存,洛阳西去就是河东,河东过去就是关中李傕郭汜的实力范围,而且洛阳周边的黄巾残余势力还没有被剿除干净,仍然定都洛阳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第五,前面说过,董卓在离开洛阳迁都长安之前曾经对洛阳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几年过去了,诸侯都忙着征战,要重新修复洛阳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倒不如找重新找一个。

第六,洛阳虽然不能再次成为都城,但是它在天下士人和忠于汉室的人心目中的地位仍然崇高,如果曹操把都城定在远离洛阳他的大本营兖州,那一定会使曹操陷于舆论的漩涡之中,但是对曹操来说,这个地方又不能离兖州太远,从地图可以看到,许昌位于洛阳和兖州之间稍偏向洛阳,以此作为新的都城,天下士人和忠于汉室之人可以接受,曹操也可以接受。

第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洛阳一带长期经历战火,早已民穷地乏,经济凋敝,粮草补给和后勤保障是个很大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来如此。而许昌一带历来是重要的产粮区,而且交通便利,筹粮也远比洛阳方便很多。

第八,不得不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昌地区包括周边的颍川郡,当时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是当时天下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定都于此,有汉献帝和汉室这面大旗在,曹操可以很方便的招揽和吸引人才。果然曹操这一步棋是走对了,其他不说,看看他手下五大谋士中就有荀彧,荀攸,郭嘉三人就出自于颍川和许都。

所以,曹操弃用洛阳定都许昌实在是神来之笔,他的霸业其实就是从定都许昌的这一刻开始的。(来源:网络)

九、刘邦为什么定都西安?

刘邦在定陶称帝后,本想定都洛阳,有个叫娄敬的人给他说,长安东有潼关南有蓝关,北有萧关,西有大散关,为四塞之地,加之关中沃野八里里,进可以图天下,退足以自保。

另外,关中老秦人感念当初刘邦入咸阳时“约法三章”等功德,关中百姓拥护刘邦。于是,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

十、为什么叫定都阁?

定都阁的由来:

1、辽金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寺庙、道观大增,在北京玉河肘弯成池处西岸建有庆寿寺(俗称双塔寺),以西山中尖顶山峰为靠,因“日悬峰顶,影入玉河,双日互映,主国两分”,故“竖双塔镇之”,并在鲁谷岭设“八角”亭蔽之。

作为靠山的山峰与八角亭、庆寿寺塔在同一线上,成为日后长安街及延长线的基础,此尖顶山峰即我们所说的定都峰。

2、元大都建设之初,按照设计,城墙经过双塔,要么拆寺,要么绕寺,工程人员不敢擅动,只得报请皇上决断。

元世祖忽必烈视双塔寺方丈刘秉忠如师(刘秉忠有授忽必烈夺得汗位之谋),命大都城基绕开双塔寺三十步。故有“庆寿寺的方丈点天子,皇城绕寺三十步”之说。建好的城墙弯弧处正对定都峰。

3、明朝之初,对原陈友谅妻(后为朱元璋妃)所生四皇子朱棣,明着称其“智勇有大略”,暗则防其有继位之计,封其为燕王,到远在千里之外“砂锅做饭斗量柴”(贫瘠之地)的北京地区驻守,殊不知“砂锅做饭”更香,“斗量柴”乃是煤炭。

燕王出发前,刘伯温秘授其“文托姚广孝,武靠常氏(常遇春)后”。到任后即到西山龙泉寺(今潭柘寺)访姚广孝。姚观其有帝王之像,留其住寺,次日鸡鸣起时登(定都)峰。

时值谷雨,碧空如洗,东方日出,紫气蒸腾,浑河横亘,龙鳞闪现,万物生辉,燕王呼曰:“日上之所,乃我大明千年基业发祥之地!”姚广孝接曰:“千岁,此正乃我大明万年基业发祥之地也!”燕王会心而笑,三绕其峰,环顾八方。

先建承天台,于燕王登山日观日出,无果;又以双塔和八角亭为标,于春分、秋分日观日出,又无果。当时,北京工匠云集,物料如山,而金銮殿址尚未选定。

到永乐八年,春秋两分仍非阴即雨,城标尚未确定,姚广孝无奈反复与众工师商议,后工师蔡信言刘(伯温)丞相托梦,说“观日上之所必为观峰日下之地,可营都定标。”广孝顿悟,工程始兴。

故有“北京城始于日上,成于日下”之说,后有人将日上或日下为北京代名词,朱彝尊著《日下旧闻》,乾隆又《钦定日下旧闻考》。皇城定标,费时五年,皆为定都峰之故也!

4、北京城建成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王朝正式迁都北京。到京后,永乐帝朱棣已岁逾花甲,从当年登峰望都观日出,已二十多年过去了,很不高兴,迁怒于此峰说:“误朕五年,此峰五百年不文、不名、不封。”北京周围各峰皆有封号,唯此峰无名。

为监督此“三不”之旨之执行,加封开国功臣徐达后人为“定国公”爵,世袭王位,阴宅在鲁家滩西北,永镇此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