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摩梭族的祖先?
摩梭族源源于古羌、属于古羌人后裔。《后汉书·西羌传》载:古羌人“子孙分别,各自多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嶲羌是也。”等等典籍篇章可以判定摩梭人起源于“髳、牦牛种、牦牛羌或越嶲羌。”
古羌人部落的中心游牧地原来是在黄河、赐支河、湟河三河之间的青海省一带。但他们迁徒无常,没有固定的居所和生活场域,只要遇到水草丰盛的区域就迁去放牧。战国时期有记载羌人部落中有一个叫“邛”的部落首领,为了避开秦国的压迫,率领族人部落向西南迁徒、远离众羌人走到今甘肃东南、川西北、川西南一带,后又迁移至“越嶲”——今四川西昌东南部及至四川岷江上游、雅砻江流域、大渡河流域。至此,有了部落的种别和称号:武都羌人参狼种称“武都羌”,广汉羌人白马种称“广羌”,越嶲羌人牦牛种称“越嶲羌”。“越嶲羌”分布在大渡河、雅砻江流域。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把大渡河流域一带的武都地区置为“沈黎郡”。后改为“蜀郡西部”。后汉时为蜀郡属国,蜀汉及晋时为汉嘉郡。《后汉书》载:“笮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笮都县。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为沈黎郡,至天汉四年(公元前93年),并蜀西都,置两都尉,一居牦牛,主缴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牦牛夷是南迁古氐羌人的一支,先在川西北一带定居,后沿大渡河逐南移。《三国志》载:“蜀汉时单是汉嘉郡界有牦牛夷互助种类四千余户”。
古代牦牛夷或越嶲羌到了后汉时期称之为“么些”。“么些”居住在大渡河流域的年代很久远,其中有的早已迁至雅砻江一带。《西康图经志》载:“今泸定摩西面,实称摩些面,谓摩梭古境也”。“么些为康滇间最大民族,亦最优秀之民族也,……其族在汉为越嶲诏,六朝为笮国诏,唐时为摩梭蛮,年时曰摩些诏”。摩梭先民早在西汉就从大渡河畔南迁至定笮,是因反叛失败而南逃。摩梭古境摩西面在今四川甘孜州境内大渡河畔泸定桥和安顺场之间,后来摩梭人南迁至定笮,即今四川盐源一带。
二、俾路支族的祖先?
一般认为,乌弋山离国的帕提亚人可能是俾路支人祖先之一,他们尽管居住在波斯以东靠近大呼罗珊的地区,但说的却是西北伊朗语,相比普什图语等东伊朗语而言更接近帕提亚语。(当代俾路支人的分布从中亚的土库曼一直到海边的莫克兰,在梅尔夫、克尔曼、赫拉特、坎大哈等城市皆有散居的俾路支人,而俾路支斯坦的首府奎达则是俾路支人和普什图人混居)
俾路支族是巴基斯坦的一个少数民族,多居住在俾路支省,也有一些居住在信德省。俾路支人也是伊朗人和突厥人的混血种,主要从事畜牧业。 俾路支族是伊朗人的一支,人口大约五百万。居住在广大的地区,包括巴基斯坦的西南部、阿富汗斯坦以及伊朗东南部的高原。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位于巴基斯坦西部,是巴基斯坦四个省份之一,人口占全国的百分之四。俾路支语是伊朗西北部的一种伊朗语方言。俾路支人是逊尼派穆斯林,不过许多人同时信奉苏菲派的教义。俾路支人中间只有很少的基督徒,俾路支人对基督教和上帝的救赎福音充满敌意。
三、越族祖先?
关于古越族的来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越族源出于中原诸夏族,是诸夏族的后裔,即“越为禹后说”;二是认为越族是由当地原始先住民发展形成的,即“土著说”。
史籍依据
持“越为禹后说”者,主要以司马迁《史记》中的《夏本纪》、《越王勾践世家》以及《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历史文献为依据,认为越王勾践的祖先,是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无余的后代,之后形成分支散布南方各地而成"百越"。
有学者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史籍有这样的描述:“公元前333年(战国时期),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吴越之地。” 认为,自此越国人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故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便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不过,据科学技术的测定与考古的深入,该"百越源于越囯分化"的观点难以信服。
研究百越族的中国学者宋蜀华认为:“勾践的祖父夫镡以上至夏少康庶子无余,世系不清楚;夏少康经商至周敬王共60余代,两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践说成是夏少康的后裔,实难信服”。此外,宋蜀华也认为夏文化和越文化截然不同,因为:“夏人活动地区从未发现过‘印纹陶文化’,而‘印纹陶’流行地区也从未发现过‘二里头文化’”。
四、氐族祖先?
中国古代民族,居住在中国西部,东晋时,在北方和西南建立过前仇池国、成汉国、前秦国、后凉国。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由此从含有氐的地名似乎可以看出氐族分布的大致轮廓汉置氐道县,作为氐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如甸氐道在今四川南坪县。刚氐道在今四川平武县东。渝氐道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南坪(今九寨沟县)、平武、松潘皆在川西北(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故氐族最先活动范围在川西北地区,起源于四川松潘高原。后逐步向附近的青海省,甘肃陇南,四川川东北地区扩张。
氐族自称“盍稚”,“氐”为它族对其之称。魏晋以降,逐渐成为氐人自称。似与分布在秦陇、巴蜀之间峻岅相接的地势有关。如陇阺等。由于氐与羌相邻,先秦人乃视之为氐地之羌,又觉与羌有别,因称之为氐羌,或单称氐。孔晁在《逸周书·王会篇》“氐羌以鸾鸟”的注中就提到:“氐羌,氐地羌,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渭之氐矣。”氐,乃由地名而转为族名。其部落众多,因地而异,有巴氐、白马氐、清水氐、略阳氐、临渭氐、沮水氐、氐、隃麋(糜)氐等。又以服色而名之为青氐、白氐、蚺氐(一说即赤氐)等。
南北朝以后氐族逐渐融合于周边的羌族,藏族,汉族之中。如今四川阿坝州境内九寨沟县,松潘县,红原县以及四川绵阳市平武县,和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世居于此的白马藏族被境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氐族后裔
五、凤族祖先?
折颜上神,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折颜上神是天地间诞生的第一只凤凰,他实力强大,医术高超,与东华帝君一样拥有神魔血统,手上的武器伏羲琴更是无人能敌,后来他归隐不理事世,在青丘附近建立了十里桃林,从此隐居在那里,狐帝与狐后的四子白真与幺女白浅最喜欢与他玩耍,他们在外惹祸总喜欢报他名字,旁人一听到他的名字也就不与他们计较了,可见这位凤族祖先的实力
六、迦南七族的祖先?
是迦南,迦南的父亲是含,含的父亲是挪亚。
七、冯族祖先的来源?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
在春秋战国时期,冯姓虽然有好几位深具才华的人见诸史书,但是跟其他同样出自周文王的大姓比较起来,在事功上还是多少有点逊色。至少,在当时熙熙攘攘的群雄并立局面中,姓冯的人就似乎未曾扮演过“独当一面”的重要角色.
八、古越族的祖先?
雄王,是越南民族的祖先,阴历3月31日是越南的法定假日,一年一度的雄王祭在这天举行。仪式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在越南人心目中雄王是共同的父亲。它的原始意义在于提醒越南人保持团结、关爱和彼此相互保护。
在传说中,是雄王教导人们如何耕地种稻、造房种树、饲养家畜。如今,这个祭拜仪式宣示的道德理念是饮水思源,同时也怀念雄王对越南的恩典和建国功勋
九、蒙古族的祖先?
根据汉文史料蒙古人的直系祖先是东北大兴安岭西部的蒙兀室韦人,有些专家认为蒙古人的祖先传递是东胡―室韦―蒙古,蒙古人先祖跟鲜卑人有亲缘关系。
1、蒙兀室韦来源
有关蒙兀室韦人的最早在文字记载出现《魏书》,被汉人称为失韦。专家们认为室韦人的祖先是汉初东胡解体后迁移到额尔古纳河流域定居的一个部落。但也有学者认为室韦人不是东胡,而是发源于额尔古纳河的本地独立民族,只是跟东胡人有亲缘关系,同属蒙古语族。室韦和蒙古以及其祖先族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蒙古人直系先祖蒙兀室韦原先并不是生活于蒙古草原,而是生活于东北大兴安岭的额尔古纳河流域。
据隋唐时期的汉文史料记载,蒙兀室韦人在大兴安岭地区分布最为广泛,族群广泛的分布于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和嫩江之间的辽阔草原地区,往西与蒙古草原上的突厥汗国接壤并多次被突厥人统治,东部与靺鞨人接壤。
2、蒙兀室韦进入蒙古草原
840年黠戛斯人和唐朝联合,乘机回鹘汗国内乱,内外夹击入侵回鹘汗国,回鹘汗国灭亡大部分回鹘人西迁南迁。黠戛斯人占据蒙古草原,由于黠戛斯人较弱,蒙古草原东部的契丹联合抵抗黠戛斯的回鹘人,开始入侵和占领蒙古草原。强大后的契丹人开始大规模扩张入侵室韦人的居住地,蒙兀室韦不敌契丹战败,少数族室韦人被迫开始西迁到呼伦湖东岸定居。室韦人在此休养生息发展壮大,回鹘西迁后乘机又继续西迁翻越大肯特山,进入如今的蒙古国境内,和当地人群融合后形成蒙古族的前身。
3、蒙古族形成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人崛起,逐步统一了蒙古诸部,进一步征服了东北、蒙古草原,以及部分西伯利亚的游牧民族,并且同化他们使其成为蒙古人。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忽里勒台大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在蒙古草原上建立了蒙古汗国,也被统称为蒙古人,蒙古族诞生。
成吉思汗实行千户制,并把克烈、乃蛮等蒙古草原上的突厥-回鹘部落也纳入蒙古千户中,解散之前的部落结构,让蒙古和非蒙古人混合组成千户,促进了这些非蒙古人的游牧民族被蒙古人同化。
根据有限记载考证,专家们认为被同化的突厥语部落等非蒙古语外族占据了当时蒙古人的一半人口。
4、蒙古人与匈奴
蒙古人是否是匈奴后裔还不清楚,由于文字记载的缺乏无法考证匈奴人的语言和后续发展情况。
十、纳西族的祖先?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
西周时期纳西族先民在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建立犬戎国,立都于静宁县(今威戎镇),据文献记载纳西先民为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早在炎黄时期,犬戎国就是炎黄部落的劲敌。《后汉书》就有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黄帝的曾孙,尧帝的父亲。
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