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涪陵文峰塔又名“白塔”,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东约数千米处长江南岸,今江东街道办事处黄角嘴居委刘家山山脊上,山下近千米处的长江岸边有已建成的涪(涪陵)丰(丰都)公路和在建的涪丰高速公路、渝(重庆)利(利川)铁路经过。据记载,早在明代的今址上修建有木质塔,后在明末烽火战乱之中被毁掉。现人们看到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峰塔为特制青砖砌成,因塔身用石灰作为涂料被涂为白色,当地人多称其为“白塔”。1984年,白塔被列为涪陵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为砖石结构,每层塔壁转角等处以长约0.8米、宽约0.08米的“铁扁担”铆连夹固的涪陵文峰塔,动工于清同治十年(1870),之后于同治十三年(1874)竣工。塔立于刘家山山顶的四重台基之上,离地有3米多高,每重台基直径不等,总占地面积近900平方米。塔平面为正八棱形,共9层,底层每面长4米,顶层每面长1.1米,加上塔的佛刹顶及基座等总高40余米。人们可沿塔内每层盘旋而上石级到达各层。其中,从第一级台基到达顶层观景处,共有有140余步石梯(塔内132步石级)。同时,游人还可通过二层起每层开的拱形小窗,观东西南北四面塔外风景。
塔第一层平胸周长30余米,以上各层迭涩为檐,各层转角处檐下塑有龙头、兽头、人像等图案,塔顶为铜质串珠形尖顶。塔底层正西开石质拱门一道,高逾2.5米、宽约1.1、厚1.24米。各层中间设有神龛,供祀文昌、关圣、山王、雷神等。其中,底层神龛石拱门上镌刻有时任涪州知州濮文升所写对联一副。横额为“贵相腾辉”,上下联为“大雅广扶持一柱擎天开泰运;斯文真主宰三台立地庆升华。”在进入底层塔门左边内北壁上嵌有濮文升撰、夏寿昌书的题名为《涪邑文峰塔记》的石刻碑一块,介绍了重建此塔经过。
经历以一百多年风雨的涪陵文峰塔,曾多次遭受到雷电的袭击,但至今安然无恙,其塔身等保存基本完好。人们无论从水路、陆路上通过时,还是沿江上下游数十里范围内的涪陵、清溪等地,都能够观赏到雄踞涪陵长江南岸天际线的刘家山嵿的文峰塔,稳固匀称与庄严壮观的风采。直至今天,涪陵文峰塔仍不失为涪陵的一大人文景观,被人们形象地誉为“涪陵的城标”。
白鹤梁题刻在对长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白鹤梁题刻在对长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话对。
长江之尺,白鹤梁题刻的科学价值介绍:白鹤梁题刻的科学价值在长江三峡的水文题刻群中,涪陵白鹤梁题刻尤为珍贵。它所设定的“石鱼水标”形成了“古代水文站”,是古代水文观测领域的一大创举。
现存的165段题刻中,涉及水文价值的有108段,真实记档拍录了自唐广德元年以前至20世纪60年代1200余年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情况,系统地反映了长江流域枯水年份水位变化规律,为长江航运以及水利陪携工程的兴建等提供了科学依据,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保留下的近现代水文站设立以前的历史枯水水文题刻共计85则,其中有绝对枯水水位数字的题刻20则,记录下了长江上游涪陵当地60个年份的枯水水位数据,从而使长江上游的枯水水位资料系列向上延长了1100多年。这些枯水资料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上游年代水位演化的规律,成为长江上游地区历代枯水年代序列标尺,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白鹤梁题刻介绍: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
白鹤梁题刻记芦蠢伏录了自唐以来1200多年间长江中上游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为利用长江进行灌溉、航运、发电以及城市、桥梁建设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又是珍贵历史文献,有的可补史书阙误;还具有较高书法和文学艺术价值,是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