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在历史上有什么重大的事件
珠海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万山群岛战役
1950年5~8月,中国人民 *** 中南军区陆、海军备一部对 *** 军据守的广东省万山群岛进行的进攻作战。
是人民 *** 海军初建时期协同陆军进行的首次登陆作战。
交战地点:万山群岛战役的主战场在广东省万山群岛地区。
万山群岛位于广东省珠江口外,居香港与澳门之间,是扼守广州的战略要地。
群岛总计有48余个岛屿,主要岛屿有垃圾尾(今桂山)、外伶仃、东澳、三门、大小万山岛和担杆、佳蓬列岛等。
战役结果:万山群岛战役历时72天,咐行人民 *** 攻占了除蚊尾洲以外的万山群岛各岛屿,共毙佰俘 *** 军700余人,击祝其舰艇4艘,击伤12艘,缴获舰船11艘。
万山群岛的解放,打破了 *** 军对珠江口的海上封锁,对于巩固华南海防、保证海上渔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安棚简高全具有重要意义。
2、珠海开放经济特区
1979年4月, *** 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
后来,他又进一步明确说,“名字叫经济特区,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
1980年8月,在 *** 的倡导下,中央正式决定把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为经济特区,由此拉开了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的序幕。
扩展资料
珠海的历史文化:
1、民居
已有170余年历史的会同村,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占地9.6万平方米的村子里,有会馆、碉楼、祠堂和数十所民居,格局齐整。
而梅溪村的陈芳家宅,也有110余年历史,作为清驻夏威夷首任领事陈芳的家庭庄园,占地5.7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雕梁画栋,中西合璧,人称“岭南大宅门”。
2、民俗
珠海的疍家人,是过去被称为“水流柴”的海上渔民。
疍家人唱的歌叫沙田民歌,至2010年已有170多年历史,分为高堂歌、咸水歌、大罾歌等,歌声高亢宏亮。
珠海民间还有一种风格原始的祭神求福活动,人称“飘色”,是用巧妙的支撑装置将盛妆的男女幼童,链尺高擎在半空进行表演,具有罕见的文化智慧。
2010年广东省珠海市的“鹤舞(三灶鹤舞)”,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项目类别,序号4。
3、传记
《珠海历史文化书系》第一批成功付梓。
这部书系,分四套丛书,首批出版20余种,煌煌百万言,工程浩大,气势磅礴,其涉猎领域之广,历史线索之长,卷帧之浩繁,是一次对珠海地方史志的全面梳理。
丛书对传承民族文化,开展乡土教育,培育市民的家园意识,弘扬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什么书籍可以了解汕尾?
1、《彭湃》
作者:侯枫
出版发行:广东人民出版社
虽然已经出了电视剧,但是见字如面。有时用文字来描述,会更加清楚、细腻。彭湃是土生土长的海陆丰人精神所在。
2、《广东省革命遗址通览 第12册 汕尾市》
作者: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汕尾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出版发行:广东人民出版社
海丰65个汕尾19个陆丰12个陆河10个,海陆丰共106个,海丰是汕尾革命遗址最多的城镇。
3、《汕尾民间故事选》
作者:林志华,杨永可主编出版发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这本书有神话、寓言、童话、故事、传奇等体裁,海陆丰近海,因此大多神话故事跟大海有关。
4、《海丰俗语谚语歇后语词典》
作者:魏伟新
出版发行:广东人民出版社
这本词典里近二千条海丰俗语、谚语、歇后语,预计3小时看完,深读预计100小时。如果我们都掌握了,那我们说出来的话,将会很有“料”!朋友们会觉得我们很幽默风趣、有深厚本地文化的内涵。
5、《海陆丰戏见闻》
作者:吕匹 著
出版发行 : 广州花城出版社
一本书了解海陆丰戏剧文化,让你成为360万海陆丰人当中的百分之一。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戏等等,一个个散发出粤东民间艺术的强劲魅力。
供参考。
汕尾市城区和顺村的黄宜合,就是守护民间文化的热心人。这位根生土长的慈善家,在汕尾的渔村里长大,从小就爱听乡亲们唱渔歌,对家乡和渔歌及民间文化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热爱和深情。他不仅出巨资资助当地的民间文化传承发展,还经常亲身参加排练演出,与渔歌爱好者们乐在一起,被人们称为汕尾民间文化的贴心人。
改革开放后有段时间,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当地的年轻一辈不再写唱渔歌,汕尾渔歌面临传承的危机。
黄宜合对此现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找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文艺界民间人士商讨抓紧传承保护汕尾渔歌的工作。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主动找老艺人学唱,组织爱好者一起唱渔歌,并在演出中担任角色。他在这次赴京演出的捕鱼歌中担任主角,表演的捕鱼拉网动作特别有力,眼神和面部表情特别传神,极富神韵地表现了渔民真实的劳动场面和精神风貌。
专家们称赞黄宜合的动作和神情完全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体现了他对渔民劳动生活和艺术的深厚感情和独到理解,可说是非常成功的表演。
他事业有成后,鼎力支持渔歌的传承发展,近六年来,他为汕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歌、白字戏、西秦戏资助资金上千万元,仅渔歌一项,就达600多万元。
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重视支持下,在他和一批民间文化人士的呼吁努力下,汕尾被确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他认为,我们身逢好时代,就应该有好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就应该让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光大。
汕尾渔歌这门民间口头艺术,可说是南海民歌的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们有责任传承好。

他介绍到,起源于宋代、在广东汕尾沿海地区广泛传唱的民歌——汕尾渔歌,因其曲调优美,唱法独特,生活气息浓烈,地方特色鲜明,适宜口口相传,被国务院2014年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汕尾渔歌俗称“瓯船歌”,主要在瓯船渔民中传唱,其节奏和缓、旋律优美,词、韵、旋律、衬字、主干音、落尾音等都具有固定的特点。
渔歌是一个具有宝贵文化艺术价值的音乐矿藏,现当代不少音乐名家所创作的小提琴曲、钢琴曲和歌曲,都从中汲取丰富的艺术养分。如《军港之夜》、《在希望的田野上》、《渔家姑娘在海边》、《春天的故事》等著名歌曲,开头的旋律都是取自汕尾渔歌。
渔歌内容都是来源于劳动和生活,有捕鱼歌、恋情歌、斗歌等,既有男女情歌,也有对封建主义的控诉,还有抒发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以及对新生活的赞美。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渔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疍家文化的精髓,是疍家文化的代表符号。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在汕尾任教时,深入新港浮水乡,记录搜集了大量的渔歌并于1927年出版《疍歌》一书,从此汕尾渔歌开始被外界认识和了解。
到上世纪50年代,在著名音乐家黄琛的努力下,汕尾渔歌开始走上舞台,并培养造就了以徐十一、庞美英、苏少琴、徐园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渔歌名家。

黄宜合在渔歌等民间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创新上做了许多思考,也下足了工夫。他说,渔歌是汕尾渔民文化的灵魂,是汕尾人的骄傲。
汕尾渔歌节奏徐缓抒情,旋律细腻优美,一些著名音乐家吸取汕尾渔歌精华所创作的小提琴曲、钢琴曲和歌曲,曲风欢快明朗,歌词生动活泼,具有大海般的韵味和浓郁的南国风情,魅力无穷。
他说,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传承和保护渔歌,把舞台、背景等布置得更美更传神。制作更多的渔歌专题影像制品,方便学习,增强影响力。定期举办渔歌文化节,在旅游业中渗透渔歌,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渔歌文化,不断培养渔歌传人。总之,要尽力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汕尾渔歌和各种民间文化传承下去。
通过汕尾渔歌、白字戏、西秦戏等民间文化走出去,让国内外更多人了解汕尾、热爱汕尾,进一步提高汕尾的知名度,为促进汕尾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