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大理市文化历史背景?
早在400年以前,大理地区就有人类居住。秦汉之际,洱海一带有游牧民族“ 昆明”族等居住。大理与内地的交往由于蜀身毒道而极为密切。西汉元封年(前109年),汉朝在这里设置了隶属益州郡的叶榆、云南、邪龙、比苏、舊唐、不韦等县。
唐初,洱海周围出现了蒙调、越析、 浪穹、遵赕、施浪和蒙舍六个“诏”(部落)。蒙舍诏在六语中南面,故称南诏。738年,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南诏从649年第一世王细奴逻到末代王舜化贞共有13王,于902年被权臣郑买嗣所灭。郑氏号称“大长和国”。继之而后的是“ 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南诏历史共250年。
937年,白蛮贵族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政权。大理国经历了316年,22个国王,其辖境与南诏极盛时大致相当,大理国的行政建制大致沿用南诏时期。
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和要冲。南诏国、大理国前后500多年间,大理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253 年,蒙古忽必烈率军南下,以“革囊”渡过金沙江,攻占大理城,灭亡了大理国。此后,云南的政治中心由洱海边转移到了昆明。
明朝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鹤庆、蒙化三府。清朝,今大理地区各县分属于大理府、丽江府等府。大理府为迤西道治所、云南提督驻地。
1950年2月,大理专员公署成立。1956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历史地位,使大理成为云南乃至全田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1982 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大理被定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在,大理市又是中国魅力城市。
二、大理被称为什么
1、大理市被称为“风早粗花雪月城”、“高原名城”有“东方瑞士”之称。
2、大理陆睁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地处云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早塌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
3、1982年,大理被中国政府列为第一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市为中国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首,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大理市总面积1815平方千米。名胜古迹有巍山风景区、太和城遗址等。
三、五彩云南之大理古城
如果说,有哪一座城市既适合安静生活,同时又不会让人感觉到孤独, 那这座城市,一定是大理。
忙碌的城市生活外,我们常常需要一个空间,让心灵得以休憩。这个空间,既得有隔离于闹市的隐秘,又不乏能接受到生活的烟火和新鲜的信息,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安宁。想来想去,这样的空间,只有大理才能给予。
大理,不同于苏州有着十足的文人气,也不同于终南山眼根耳根俱清净,大理是一个“温和”的城市,在这里既能一个人清净生活,同时也能不远离人群和世界,在其中找到归属感。
大理,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诗和远方”,而它之所以被追寻,便是因为它有着一种独特的气质, “一半山野、一半世界”。
【大理】
不是海却美过任何一片海――洱海
洱海位于云南大理市区的西北,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呈狭长形,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很高,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作“群山间的无瑕美玉”,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 据说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素以“高原明珠”著称。从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的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泛舟洱海,给人一种“船在碧波漂,人在画中游”的诗画般的意境。洱海公园,是观赏苍山洱海景色的好处所。 湖内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三岛:金梭岛、赤文岛、天儿岛;四洲:青莎鼻、大贯础、鸳鸯、马帘;五湖是:南塘湖、北塘湖、联株湖、龙湖、波洲湖;九曲是:莲花曲、大激曲、皤肌曲、凤翼曲、萝肘曲、牛角曲、波垠曲、高宴带岩曲。洱海还有许多美丽的海湾,其中较大的有海东湾、挖色湾、康榔湾、双榔湾。尤以海中'三岛,使洱海变得更加绮丽。 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神秘悠远,古色古香――双廊古镇
双廊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东北端,洱海东北岸,是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苍洱风光第一镇”。
双廊古镇东靠宾川鸡足山,南接挖色镇,西临洱海,北连上关镇,东北方与鹤庆县黄坪镇接壤。双廊北有萝莳曲,南有莲花曲,前有金梭、玉几二岛环抱于双曲间,因此而得名――双廊。
境内水天一色、群山叠翠与湖光水色交相辉映,金梭织锦、“双岛双曲”与古色淡雅、风情浓郁的白族集镇相环抱,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天然图画,是最适宜人居的小镇,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之盛誉。
风花雪月――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简称榆城,位居风光亮丽的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如果说,自治州首府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 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 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苍山洱海,风花雪月,这是大多数人向往的生活了吧!传说在大理当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诗曰:
虫袭祥洞入凤窝不见鸟(风),七人头上长青草(花);
细雨下在横山上(雪),半个朋友不见了(月)。
这首诗谜的谜底就是大理最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巍峨雄壮――苍山
苍山有名点苍山,它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东临洱海,西望黑惠江,共有雄峙嵯峨的19峰,海拍枯拔一般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为4122米,山顶上终年积雪,被称为“炎天赤日雪不容”。 最奇妙的是,每两座山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由上而下,顺东流淌一直注入洱海。这19峰18溪构成了苍山独特而多姿的景观。 许多充满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观都位于苍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圣寺三塔、佛图塔、无为寺、桃溪中和寺、九龙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在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这四大名景中,“雪”之所指就是苍山上的雪景。
苍山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光形成强烈对照,其峰序自北而南依次为:云弄、沧浪、五台、莲花、白云、鹤云、三阳、兰峰、雪人、应乐、观音、中和、龙泉、玉局、马龙、圣应、佛顶、马耳、斜阳。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00米以上,有七座山峰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最高的马龙峰海拔为4122米。苍山十九峰,每两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流入洱海,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溪序为:霞移、万花、阳溪、茫涌、锦溪、灵泉、白石、双鸳、隐仙、梅溪、桃溪、中溪、绿玉、龙溪、清碧、莫残、阳南。这十九峰十八溪构成了苍山独特而多姿的景观。
古朴浪漫――诺邓古镇
“诺邓”是云南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庄,该村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现有着 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明清文化遗存,目前存有的一百多座依山构建、形式多变、风格典雅的古代民居院落,有 玉皇阁、 文庙、武庙、 龙王庙、棂星门等众多明清时期的庙宇建筑和盐井、盐局、 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以及驿路、街巷、盐马古道等古代建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诺邓如今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凡在中国大地上见到的寺庙、牌坊、会馆、祠堂、府第、巷道、墓葬……在这么个小小村落里都有,可以说这里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村料。 诺邓村至今家家户户都养着马,从这些马匹身上,依稀可见从前 马帮的影子。
民风淳朴――挖色镇
挖色镇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居民寺庙景址保存比较完整。从凤尾箐沙漠庙、大官山腰、金鱼山、四龙山、高兴兰若甸、赤文岛、羊坡头、鸡岩山等处发掘出了大量的石斧、石锛、石梨和捕鱼网坠等新石器,继新石器文化后又发掘出了青铜文化;赤文岛既出土了大量新石器又出土了大量青铜和靴子造型的土陶炖器。小渡坡和沙漠庙西也曾发掘出一批土坑青铜墓葬,出土了不少青铜兵器和用具,有铜剑(箭)矛,铜锄(茨菇叶造型和三角板锄),刃开于背的铜刀。这些新石器、青铜器和土陶器具的造型与现代境内白族群众还在生产使用的器具十分相似,具有一脉传承下来的土著文化源流。公元前11世纪周孝帝期间,挖色境内的先民就以沙漠庙一带为中心建立了鲁白王国,创造了白族早期的鲁白文化(明代《赵州志》和清代《鸡足山志》都有记载)。因此,2000年以大理市政协牵头调查鲁川历史文化资源后得出:挖色是大理白族文化源头的结论。 挖色境内凡名山胜地均建寺庙,大小寺庙亭台楼阁林立,自古称多胜迹之邦,沙漠庙是洱海东岸本主神都;崇福寺是鸡足名山的开山祖寺;南诏王嘉封大臣的封臣寺(今灵济寺);清代的文庙、武庙;海天佛阁小普陀;还有“大夫第”、“进土第”、“将军第”等官绅功名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