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王导是谁?王导是谁?王导是谁?

205 2024-02-27 01:57 admin   手机版

一、王导是谁?王导是谁?王导是谁?

一直是名门望族。

王导的祖父王览;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王导在少年时代就很有识量,官光禄大夫,卒于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导是王衍的族弟。及长为司空刘蹇所知,王祥族孙王衍累任至司空:此儿容貌志气不凡,是将相的才器,晋朝琅砑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琅砑王氏,从太保王祥以来王导,陈留高士张公曾对他的从兄王敦说、司徒、太尉,字茂弘,被任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

二、王导算不算能臣?怎样评价王导?

其实有一件关于东晋司徒王导的重要事件好像大家都没有提到,就是关于王导反对迁都的事情。因为王导与晋元帝司马睿之间“王与马,共天下”的事情太出名了,所以王导在晋明帝司马绍、晋成帝司马衍父子二人统治时期的一些事迹都被大家忽略了,实际上如果王导没有“反对迁都”这件事的话,那么这对于东晋十六国的历史发展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的。

东晋咸和二年即公元327年,历阳太守苏峻和豫州刺史祖约率领大军攻破了东晋首都建康城,因为叛军在东晋首都建康城烧杀抢掠,逼杀明穆太后庾文君,又将晋成帝司马衍和百官一起挟持到了石头城软禁起来,所以东晋首都建康城几乎就成了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人间地狱了:

〖(苏峻)遂陷宫城,纵兵大掠,侵逼六宫,穷凶极暴,残酷无道。驱役 百官,光禄勋王彬等皆被捶挞,逼令担负登蒋山。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苫草自鄣, 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 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峻尽费之。矫诏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房玄龄《晋书•苏峻列传》

〖(苏峻手下的将军)张健、韩晃等急攻大业;垒中乏水,人饮粪汁。郭默惧,潜突围出外,留兵守之。郗鉴在京口,军士闻之皆失色。参军曹纳曰:“大业,京口之扞蔽也,一旦不守,则贼兵径至,不可当也。请还广陵,以俟后举。”〗――司马光、刘攽《资治通鉴•晋纪十六•(晋)显宗成皇帝(司马衍)上之下咸和四年(己丑、公元三二九年)》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陶侃、毛宝、桓宣、王舒和王允之父子等人合力平定苏峻、祖约之乱后,以温峤为首的一大批官员便以“宫阙灰烬”为由,提议放弃首都建康城,而迁都豫章、会稽二地。我当时看到这一段时候还是很惊讶的,本来东晋就已经丢了半壁江山了,如果再把首都建康城丢弃,继续南迁豫章,或者会稽的话,那么还不如干脆直接宣布亡国算了。虽然当时大多数人都提议放弃首都建康城,而继续南迁豫章或者会稽,剩下的那些人也都是模凌两可,在他们眼里,似乎北方的后赵石氏,西边的成汉李氏都是不存在的敌人一样,但是这时候幸好有一个比较清醒的人终于站出来反对继续南迁了,这个唯一清醒的人就是司徒王导:

〖是时宫阙灰烬,以建平园为宫。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请都会稽,二论纷纭未决。司徒导曰:“孙仲谋、刘玄德俱言:‘建康,王者之宅。’古之帝王,不必以丰俭移都。苟务本节用,何忧凋弊!若农事不修,则乐土为墟矣。且北寇游魂,伺我之隙,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求之望实,惧非良计。今特宜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由是不复徙都。以褚翜为丹杨尹。时兵火之后,民物凋残,翜收集散亡,京邑遂安。(褚翜是康献太后褚蒜子的堂伯父)〗――司马光、刘攽《资治通鉴•晋纪十六•(晋)显宗成皇帝(司马衍)上之下咸和四年(己丑、公元三二九年)》

要知道当时的后赵明帝石勒、中山公石虎叔侄二人刚刚打败了前赵昭文帝刘曜、前赵太子刘熙父子,夺取前赵首都长安,兼并了前赵的地盘,统一了大半个北方,迫使东晋凉州刺史张骏称臣于后赵,前燕慕容氏、代国拓跋氏、高句丽也是在东晋、后赵之间左右逢源,更何况后赵还趁着东晋内乱而夺取了襄阳、历阳,并且打到了寿春。如果晋成帝司马衍真的听取温峤,或者“三吴之豪”的建议,放弃首都建康城,而继续南迁豫章或者会稽的话,那么后赵明帝石勒肯定会趁机南下夺取江左的,东晋荆州刺史陶侃很可能会如同之前的西晋并州刺史刘琨那样,成为在前线孤军奋战的大臣的:

〖遂使南北顾虑,用愆成举,臣所以泣血宵吟,扼腕长叹者也。勒据襄国,与臣隔山,寇骑朝发,夕及臣城,同恶相 求,其徒实繁。自东北八州,勒灭其七,先朝所授,存者唯臣。是以勒朝夕谋虑, 以图臣为计,窥伺间隙,寇抄相寻,戎士不得解甲,百姓不得在野。天网虽张,灵泽未及,唯臣孑然与寇为伍。〗――房玄龄《晋书•列传•第三十二章•刘琨列传》

如果后赵明帝石勒趁着东晋南迁豫章、会稽的时候,夺取东晋首都建康城,将继续南迁的东晋皇室真的打成了流亡朝廷,如同公元1276年到公元1279年期间的南宋朝廷那样的话,那么后赵的势力必然会更加强大,占据益州的成汉昭文帝李寿也会趁机发兵攻打东晋,前凉张氏也会彻底成为后赵的附属国,同时后赵武帝石虎,以及他的那些杀戮成性的儿孙石邃、石闵等人也会有更大的影响力,他们的残暴统治将会让更多人深受其害,东晋南郡公桓温、康献太后褚蒜子、太傅谢安、冠军将军谢玄、前秦天王苻坚等人的传奇故事或许也就不复存在了,结局应该是不会太好的。我当时在看王导坚决反对继续南迁这件事时,感觉王导身上有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的影子:

〖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张廷玉《明史•列传•卷五十八•于谦列传》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王导的确还是可以算是一个比较清醒的大臣的,无论是对东晋王朝开国的功劳,还是后期的辅政表现,都还是对的起桓彝对他的评价的:〖晋国既建,以导为丞相军谘祭酒。桓彝初过江,见朝廷微弱,谓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济!”忧惧不乐。往见导,极谈世事,还,谓顗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同时大唐梁国公房玄龄在评价东晋司徒王导时,也是在强调他的确是一个“股肱之臣”,毕竟王导的确是一个擅长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缓和各方矛盾,维持东晋王朝的基本稳定的大臣的。虽然如果将王导与那些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功臣比较的话,那么王导或许是差一点的,但是如果把王导与魏晋南北朝这个大分裂时代的许多大臣相比较的话,那么王导仍然算得上是一个能臣的,他还是算得上一个能维持王朝稳定,保证“华夏正统”继续延续下去的能臣的吧:

〖史臣(房玄龄)曰: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轩辕,圣人也, 杖师臣而授图;商汤,哲后也,托负鼎而成业。自斯已降,罔不由之。原夫典午发 踪,本于陵寡,金行抚运,无德在时。九土未宅其心,四夷已承其弊。既而中原荡 覆,江左嗣兴,兆著玄石之图,乖少康之祀夏;时无思晋之士,异文叔之兴刘;辅 佐中宗,艰哉甚矣!茂弘策名枝屏,叶情交好,负其才智,恃彼江湖,思建克复之功,用成翌宣之道。〗――房玄龄《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章•王导列传》

三、王导 成语?

王导之悲 成语接龙

【顺接】:悲恸欲绝 悲愁垂涕 悲龙飞去 悲声载道 悲喜交切 悲歌感慨 悲慨交集 悲不自胜 

【顺接】:睹物兴悲 翟子之悲 鼓盆之悲 伯道之悲 累茵之悲 风木含悲 禾黍之悲 狐死兔悲 

【逆接】:群谢诸王 擒贼擒王 托塔天王 称帝称王 不动明王 当刑而王 转轮圣王 败寇成王 

【逆接】:王叟辕车 王赫斯怒 王濬楼船 王子笙箫 王亭谢馆 王乔飞凫 王家旧物 王戎戏陌

四、王导的名言?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名言,出自东晋初年琅琊王氏家族首领、一代名臣王导之口,这里面所说的“伯仁”,不是别人,正是王导的好朋友汝南人周顗。

这句话一听就是有酒有故事的话,虽然明面上就一个意思:我虽然没有亲手干死伯仁,但伯仁却是实实在在因我而死的。

五、王导的祖先?

王导的先祖据说是东周时期恒王的一个王子,所以以“王”为姓。

到了战国时代,王家出现了第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大秦帝国猛将王翦。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六、东晋王导结局?

王导,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卒于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字茂弘,小名阿龙,晋朝琅砑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时著名政治家。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晋元帝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谋反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不久,元帝因忧惧而崩,王导受遗诏辅立明帝,迁任司徒。后王敦病重,王导诈称其已死,又派军击败王含,最终平定了王敦之乱。事后,进位太保。太宁三年(325年),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苏峻入京。不久即发生苏峻之乱,后叛乱为陶侃、温峤所平定,王导又驳斥了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了局面。咸康五年(339年)卒,时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1]葬礼规格同霍光,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王导晚年怠于政事,文书常常不打开就批准,还自我叹息说:“人说我糊涂,后人当思此糊涂。”咸康四年(338年),以王导为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罢司徒官并入丞相府。第二年七月,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

七、王恭与王导的关系?

亲戚、兄弟关系,都是一个家族的,王衍和王澄是亲哥俩,而王戎则是他们的堂兄,王诩是他们的族弟,王敦和王导是堂兄弟关系,王敦、王导兄弟是王衍、王戎的从弟。

八、王旷和王导的关系?

王旷和王导是堂兄弟关系。

王旷,字世弘,琅邪临沂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父亲,东晋大将军王导堂弟。历官丹杨太守、淮南内史、淮南太守。善隶书、行书。王旷曾任丹阳太守、淮南太守、淮南内史。为避战乱,携家眷于公元300年来江南吴地、江南洛社乡下定居,为官江南,任丹阳太守、安东将军的参军多年。

九、王戎与王导的关系?

同族兄弟!(王戎为“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王导、二人都是琅玡王氏,是中国古代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鼎盛于魏晋时期,南朝以后走向衰弱。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十、介绍下王导,还有王猛?

王导(276~339年),字茂弘,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前秦丞相、大将军,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