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权疆域变化?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不过,在夷陵之战后,孙权和曹丕决裂,并恢复了蜀吴联盟。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其实力取决于人口、疆域等客观条件。其中,就孙权建立的吴国,在全盛时期拥有250万左右的人口,也即少于曹魏,多于蜀汉。那么,问题来了,在疆域地盘上,全盛时期的东吴到底有多辽阔呢?
一
孙权即位之初,所掌握的疆域就是孙策留下的江东六郡。对于孙策攻占的江东六郡,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后移至安徽省潜山市)。由此,这意味着孙权初期的地盘就地跨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省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在起点上,孙权显然要高于曹操和刘备的。当然,赢得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称赞的孙权,自然不会让东吴的疆域止步于这六郡之地。
公元203年(汉建安八年)至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间,孙权先后三伐黄祖,并得到江夏郡的部分土地,这意味着东吴的疆域进入到荆州,或者说是今湖北省一带了。换而言之,在东汉十三州中,东吴以扬州作为基础,逐渐蚕食荆州的疆域。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不过,孙权后来将南郡借给了刘备,这也是典故“刘备借荆州”的历史由来。
二
公元215年,在刘备获得益州之地后,孙权趁机向其讨要荆州。在此基础上,孙刘双方协议平分荆州,即以湘水为界,分荆州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分荆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属于刘备,这就是三国史上著名的湘水划界。由此,在湘水划界后,孙权因为占有了荆州三郡,所以在地盘上获得了比较明显的增长,比如长沙郡、桂阳郡就包含了今湖南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在湘水划界之前,孙权还获得了交州之地。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归附,而吴巨却怀有异心,被步骘斩杀。此后,士燮被孙权封为左将军。东汉末年,士燮割据交州,可谓一方诸侯。不过,因为交州远离中原地区,所以士燮的名气自然无法和刘备、刘表、刘璋、曹操、袁绍、袁术、孙权、吕布等人相提并论。但是,士燮所占据的交州,却还是比较辽阔的。对于东汉末年的交州,包含今广东、广西等地,也即和秦始皇平定的岭南地区比较一致。当然,因为交州比较辽阔,东吴选择将交州分为广州和交州这两个州。
三
由此,对于孙权的地盘来说,在赤壁之战后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到了公元215年,孙权已经拥有了交州和扬州这两个州的全部地区,以及荆州的部分地区。换而言之,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孙权所占据了。当然,这还没有到达孙权地盘的全盛时期。在偷袭荆州后,东吴的疆域来到了真正的巅峰。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湘水划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刘备孙权双方的矛盾,双方关系也趋恶化。换而言之,孙权的目标是全据荆州,而不是和刘备平分荆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权甚至愿意向曹操、曹丕妥协,以此确保占据荆州这一目标的实现。
四
最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大将吕蒙趁关羽北伐曹操之机,用白衣渡江之计偷袭关羽镇守的荆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公元220年,关羽败亡,孙权成功占据荆州,基本上占据了荆州之地。在此基础上,孙权的地盘可谓地跨荆州、扬州、交州这三州之地,虽然和强大的曹魏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显然超过了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的刘备。
孙权偷袭荆州后,尽管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却依然无法改变荆州被东吴占据的事实。到了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东吴。自此之后,东吴和蜀汉的联盟更加稳固,而和曹魏之间则多次交手。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在公元220年之后,东吴的疆域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了。也即公元220年,可以视为孙权地盘的全盛时期了,其疆域包含了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等省份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区。对此,你怎么看呢?
二、欧盟疆域变化?
1、奥匈帝国不复存在,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
2、德意志帝国不复存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东部大量土地归波兰所有;
3、沙皇俄国不复存在,俄国面积缩小,波兰和芬兰复国;
4、奥斯曼土耳其不复存在,西部大量土地划归希腊。
三、东周疆域变化?
平王东迁后,洛邑就是王城。郑玄的诗谱说“封域在禹贡豫州,太华、外方之间。”《正义》解释说,“太华”说的就是华山,而外方就是嵩山。换言之,东周迁都后的疆域概念,东西便是以华山和嵩山为界限的。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即在迁都后,宗周和成周,也就是西安和洛阳之间还能保持畅通,并未完全舍弃旧都。《汉书·地理志》说“初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便是明确的证据。
东西界有了,南北界也有,所谓“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所谓河阳,就是指山南水北。这里看地图便不难发现,洛阳的北边是黄河,黄河的北边是太行山,因此“河阳”便指的是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的这块儿细长的地。这块地有两个小国看着,所谓“虞、虢为北户”,虞、北虢便是在这块地的西端,一个在黄河北,一个在黄河南,肝胆相照,成为沟通宗周和成周的关隘。
南边儿的界限,古人也有说,所谓“申、吕为南门”, 所以申、吕这两个小国就是给东周守护南大门的。看看地图,知道申国和吕国都在南阳那儿,换言之,东周初期还占有南阳盆地这块膏腴。看现在的地图也能看出,南阳盆地处于一个山脉的包围中,依次有方城山、桐柏山、大洪山、荆山、武当山,所以很适合垦殖与防守。
当然,以上所说是东周最早时候的形势,随着东周式微,不断的割地给诸侯来寻求保护,周也便不断的缩小。以下分列之:
1、隐十一年,桓王把苏忿生的田划给郑国。这里的苏忿生本是周武王时所任命的司寇,封于苏,国于温,正是在上文所言“河阳”地。郑武公随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新郑,与苏子国接壤。周桓王即位,在郑庄公的胁迫下,周桓王擅自将苏子国部分领地划给郑国。这块儿地也称“十二邑”,分别是温、原、絺、樊、隰、攒茅、向、盟、州、陉、聩、怀。看似复杂,实际参看地图发现,这块地正是上文说的“河阳”之地。这时,周将自己的北边核心势力范围划给郑国,不难发现,周等于抛弃了自己在黄河以北的所有土地,退守在黄河以南。——由此,周北边的边界成为黄河。
2、桓七年,盟、向背郑,王迁此二地民到郏。这说明,划给郑国的“十二邑”的土地郑国并不能全都守得住,这里提到“盟、向”,实际上,僖公二十五年,还记载周曾将樊、温、原、攒茅赐给晋,说明除此之外,十二邑还有更多的地方曾经叛离郑国,回归周。然而周也收不住,最后还是割给晋国,可见,太行山和黄河之间的“河阳”地区实际上是郑与晋的两股势力。
3、庄二十一年,王又把虎牢划给郑,酒泉划给虢。虎牢,是东虢国的地方,东虢上文说过是周东边的屏障,现在也割给了郑国。——由此,周东边也止于虎牢。
4、僖公二年,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彻底隔绝东西周的沟通。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於伊川。伊川是现在的嵩县。看地形图,如果说熊耳山和嵩山成为洛阳的南部屏蔽。那么迁陆浑戎,显然是把他放在东周的南大门门口。顾栋高讲春秋最注重“发端”、“结案”,如果说这个是发端,那么昭十七年,晋国灭陆浑戎便是“结案”,可见,最终使得晋国直接在东周门口,形成包围之势。实际上,大概在此前后,也是楚灭申国之时。——由此,周西边彻底抛弃宗周旧都,南边放弃南阳盆地。只能龟缩在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箕山、嵩山、邙山之间。
此正是顾栋高所言:“东迁后。王畿疆域。尚有今河南怀庆二府之地。兼得汝州跨河南北。有虢国桃林之隘以呼吸西京。有申吕南阳之地以控扼南服。又名山大泽。不以封虎牢崤函。俱在王略。襟山带河。晋郑夹辅。光武创业之规模。不是过也。平桓庄惠。相继百年。号令不行。诸侯攘窃。王不能张皇六师。更复披析其地。以为赏功。酒泉赐虢。虎牢赐郑。至允姓之戎。入居伊川。异类逼处。莫可谁何。晋灭虢而镐京之消息中断。楚灭申而南国之窥伺方张。至温原苏忿生之田。与郑复以赐晋。则举大河以北。委而弃之。”这正是《诗·大雅·召旻》所说的:“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 ,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
四、秦汉疆域变化特点?
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规模基本奠定,因此这一时期的疆域在中国疆域变迁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
其中秦代首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时期疆域东至日本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过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五、中国疆域变化原因?
中国疆域的变化是随着历朝历代势力的强弱决定。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时期是元代和清代中期。
六、太平天国疆域变化?
太平天国虽然有十四年,涉及到全国十八个省,共占领过六百多座城市,但太平天国的疆域都不大,都是占了丢,丢了占。1853年前太平天国是流动作战,无疆域,1853定都天京后,通过西征,占领了安庆,九江,武昌等大城市,疆域范围就是江西湖北湖南这一带,面积一百万平方公里,天京事变后,这些地方全都丢失,通过李秀成东征,太平天国疆域范围又变至浙江,江苏这一带,直至太平天国灭亡。
七、元朝疆域和都城变化?
作为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第二大的朝代——元朝。他自己本身的基础也是非常好的,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是蒙古帝国的创建者成吉思汗之孙。而蒙古帝国可以算是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一个国家了,他的疆域面积最大之时已经超过了3500万平方公里。
只不过在成吉思汗去世之后,他打下的诺大帝国最终被他的子孙们一分为四。而忽必烈争下的,就是蒙古帝国之中最大的,也是最富饶的一片土地——中原。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原帝国的中央王朝的——大元。在元朝官方编纂的《经世大典》之中,对这个国号是这样解释的:
“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而元朝在建号之后,大蒙古国之名在汉文的文书之中便不再书写了。由此我们便可以知道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蒙古帝国并不是我国的朝代,元朝不是蒙古帝国,但他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个朝代。那么问题来了,大家知道在元朝时期,我国疆域面积版图最大的时候有多大吗?
根据史料显示,忽必烈在建立元朝之后也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那时候他们的目标的就是灭亡南宋,实现他们“南临海疆”的目标。1279年,也就是忽必烈登基8年后南宋灭亡。这时候元朝大军依旧继续在征伐作战,他们东征高丽、西打汗国,南征安南,北打库页岛。
到1287年之时,整个元朝的疆域基本定性。唯一的变数,就是元武宗时期元朝曾与察合台汗国一起瓜分了另一个窝阔台汗国,占据了约有1372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指代的是可用土地,若是根据当时占地准则来说,一些在当时情况下不能居住的土地也属于元朝。
但因为没有任何的开发价值,元朝也仅仅只是名义上占有,若要将他们全部加上去的话大约能达到2267平方公里土地范围,远远超过如今的俄罗斯。并且根据《元史》称,元朝的土地:
“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而若是将元朝占领的土地换算到如今的国家的话,第一个就是除开被察合台汗国占据的部分西域之外的中国全境。其二就是俄罗斯的亚洲部分绝大多数都在元朝的版图之内。除此之外,现在的缅甸,中南半岛上的许多国家,还有中亚南亚的克什米尔地区,不丹等等国家都在元朝的版图之内。
当然,现在所谓继承了大蒙古的“蒙古国”在那时候也是在元帝国的版图之内的。可以说那时候的元帝国,就是盘踞在东方的一条巨龙。只不过很可惜,忽必烈虽说是自中原学来了许多东西,但最基本的统治制度——中央集权,他却并没有完全学过去。
因此等到了后期,继承了蒙古帝国庞大疆域的元朝,也要接受和蒙古帝国一样四分五裂的命运。等到朱元璋北伐之时,北元已经被那些大的部落给瓜分掉,再也没有曾经的强大了。但是这个曾经顶级强盛的朝代,依旧值得我们铭记。
八、中国历代疆域变化与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论文?
中国的文化是儒家的代表,所以对土地的渴望不大,所以汉族统治期土地变化不大几乎发生战争赢得的土地都没有统治,只是建立藩属国制度,而远古九州的范围才是中国的范围,中国的疆土发生变化期就是在异族统治期,这个和游牧文化有关系。
九、日不落帝国疆域的变化?
曾经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全球,如今许多附属国都独立了,因此它的疆域越来越小,几乎就剩本土了。
十、哈萨克斯坦历代疆域变化?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领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九,只比印度小一点点。
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突厥,哈萨克斯坦处于西突厥境内。657年唐朝苏定方灭亡西突厥,并在此设置安西都护府。10世纪,葛逻禄人在此建立叶护国,后又建立喀喇汗王朝,1041年分裂为东西两部。1124年耶律大石在辽朝灭亡之时西逃,建立西辽,并征服东西喀喇汗王朝。哈萨克斯坦属西辽辖地。1218年,蒙古帝国西征,灭亡西辽,占领中亚,1242年,蒙古人建立金帐汗国,哈萨克斯坦归属金帐汗国统治。
1456年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在此建立哈萨克汗国,正式脱离金帐汗国。1757年,清朝征服准噶尔汗国后,哈萨克汗国成为清朝的藩属。此后俄罗斯帝国势力不断入侵,1847年灭亡了哈萨克汗国,并控制巴尔喀什湖东部和南部的清朝领土,此后还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割让该地区给俄罗斯。至此,哈萨克斯坦全境都被俄罗斯强占。
1917年,趁俄国革命,哈萨克人建立了阿拉什自治共和国,脱离俄国统治暂时独立。1920年,被俄国强行解散政府,再次并入俄国。1936年加入苏联。1990年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建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这就是哈萨克斯坦的历史。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