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享单车品牌ofo以51.2%的市场占有率号称行业第一,而摩拜单车则是月活跃用户量这个维度上的第一,其月活跃用户量已达到313.5万人。数据掐架反映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事实上,伴随着共享单车概念的持续火热,该行业已经涌现出了20多家创业企业。
2016年下半年以来,大量应用创新型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遇冷,共享单车却在资本寒冬中逆势走红,成为现象级的存在。这说明,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乃至网约车的发展,仍然没有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或者说,共享单车在短途出行这一细分领域的优势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目前困扰共享单车的主要是盈利模式不清晰的问题。共享单车行业在硬件造价成本过高、用户素质不高导致硬件损坏严重、被利益相关行业所打击、用户的使用体验欠佳等方面备受质疑,这些现状都推高了经营成本。而与此同时,新的竞争者还在不断加入,竞争激烈倒逼企业聚焦于通过烧钱抢占市场,更加重了舆论对于行业前途的担忧。
尽管上述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但长期来看,大部分问题其实是可以优化、部分克服的。就盈利模式而言,目前阿里、腾讯、滴滴等产业资本对于共享单车都有投资,实际上间接说明了他们是不担心这个问题的。即便进行直接论证,共享单车的发展空间也是值得肯定的。
从共享经济的角度看,共享单车有着坚实的盈利基础。共享经济代表了一种趋势,即人们会从重视工具的所有权,到逐渐重视其使用权。其理论依据在于,对于一些被个人拥有的工具,当其在充分满足个人使用需求之后出现闲置,且共享的成本远远低于闲置成本,共享就比拥有更具经济价值。对于共享单车的入局者来说,移动互联网破除了单车共享的信息成本,而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共享单车的规模化,智能硬件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理论上讲,只要每个用户所分摊的企业经营成本不高于个人拥有单车的成本,共享单车就具备实现盈利的基础。
就当下而言,虽然共享单车比普通自行车的造价更高、人为破坏等现实情况推高了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但在资本的支撑下,优秀的共享单车品牌在做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升级硬件的智能化水平、优化运营调度、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发展多样化的服务,从而探索出更好的盈利模式,这正是共享单车的想象空间所在。
具体而言,共享单车在优化成本控制和开辟盈利点上都有文章可做。就成本控制而言,优化硬件制造以及扩大市场规模可以降低硬件制造的成本,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例如,摩拜通过优化流程,其硬件制造成本已经从每辆单车3000元降低至1000元,小鸣单车的单车成本仅为400元,也得益于其在产业链和规模经济方面的优势。扩大市场规模其实也是在做用户培养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素养、对单车接受度的提高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当然,共享单车企业必须重视运营的经验总结和优化,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的溢价能力,而不是因为扩大市场规模放大现存问题,从而推高其他方面的成本。
在挖掘盈利点方面,未来共享单车也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比如,共享单车的硬件及A pp均具有一定的广告价值,A pp作为搭载服务多样化的潜在平台以及平台内沉淀的用户数据,长期来看也具有确定性的变现价值。此外,作为物联网的基础硬件,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共享单车开辟出全新商业模式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事实上,相比短期内的盈利难题,这些需要时间解答的问题,恰恰可能是投资者们更为关注的。
共享经济理论决定了共享单车具有确定性的利润空间,随着成本的优化和盈利点的挖掘,共享单车将逐步满足盈利条件。因此,从算大账、不算小账的角度看,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共享单车企业,只要规模化伴随着运营的持续优化和认可度的提升,一时的烧钱扩张也无可厚非。
共享单车,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共享单车实质是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租赁业务-自行车租赁业务,其主要依靠载体为(单车)自行车。可以很充分利用城市因快速的经济发展而带来的自行车出行萎靡状况;能够最大化的利用了公共道路通过率,同时起到健康身体的作用。
2017年5月7日,在沪召开共享单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宣布成立中国自行车协会共享单车专业委员会。
共享单车,这个概念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时间不长就赚足了关注度,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摩拜单车、ofo、优拜单车等几家共享单车企业不断宣布融资成功,而同时又有更多的共享单车企业入局,共享单车这个概念瞬间火爆起来。
去年下半年走红的共享单车,给外界留下一种鲜明的印象:撇开造车成本不谈,低廉的价格遇上糟糕的天气和出人意料的损毁甚至二手平台回收,似乎盈利前途渺茫或盈利周期拉长。
2016年下半年以来,大量应用创新型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遇冷,共享单车却在资本寒冬中逆势走红,成为现象级的存在。这说明,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乃至网约车的发展,仍然没有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或者说,共享单车在短途出行这一细分领域的优势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共享单车并没有针对自行车的未来市场发展趋势
根据上海体育学院于去年发布的《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骑行爱好者仅 600 万人。从人口基数上来看,通勤市场目前要大于运动市场。据调查显示,中国运动自行车人口仅在 600 万左右,注册自行车职业运 动员仅 1 万人,远低于欧美国家。
目前我国人均自行车整车消费1500 元,人均零配件消费1200 元,平均一年换 1 次车,据凯泰资本测算,2025 年国内自行车运动人口最高可以达到全国人口的 6%, 即约 8400 万人,10 年增长幅度大约为 14 倍。显然,对于自行车运动来说,那些用来共享的单车只能是当旁观者。
从长期来看,自行车出行的方式在中国是没有可能重新成为主流的,即便是在三四线城市,也是电动自行车和“包车”的天下,发展共享自行车并不能解决未来自行车运动的需要,也无助于解决大城市的交通出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