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徽宏村旅游:安徽宏村在哪里 2011宏村旅游攻略(最新)
安徽宏村美景有些地方,上帝造就了它们,它们却遗漏在世人的眼里。但是,总有一些人惦记着它们,在寻幽访古的情愫下,收拾行囊,跨越千年的孤独,游走在深宅古巷中。宏村,把时光酿成酒,任由岁月的洗礼,光阴流淌。“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小时候听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从此,古徽州的黑瓦白墙,便在心底扎下了根。徽州宏村,成了梦想。安徽宏村最新图片都说“申遗”成功后,古村古镇无一例外都将受到商业化的侵蚀,害怕宏村也将无能为力,撕下“世界文化遗产”的护身符,换成“商业化”的名片。生怕一个迟疑,宏村便没有了质朴的面孔,于是,下定决心,启程上路。
二、有谁知道隙地宏村
哈哈,我就是这里人啊。西递和宏村都在黄山市境内黟县。
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因山而得名。黟县境内连绵的群峰与黄山联为一体,在历史上曾阻碍了古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造就了黟县“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中国著名古代文学家陶渊明受到这一特定环境和风情的启发,写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记》,从而使黟县自古享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黟县境内至今仍存有保护完整的古民居3600幢,为皖南之首。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等古民居建筑村落布局严谨,工艺精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西递、宏村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三、宏村是晚上好玩还是白天好玩?
宏村镇阴雨天多,云雾天多,接近于海洋性气候,是一个文化气息浓厚,很好玩的一个地方。
1、宏村镇,古称弘村,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辖镇,位于黟县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占地面积187平方千米。
2、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首批12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5a级景区。
3、宏村有“画里乡村”之称,截至2014年,全镇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点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
4、宏村镇,古称弘村。南宋绍兴元年,宏村始祖汪彦济因遭火灾之患,举家从黟县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岗山一带建十三间房为宅,是为宏村之始。汪彦济在村口兴建睢阳亭,作为入村标志性建筑。
5、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作为程朱理学发祥地的徽州也达到了极盛时期。汪姓祖先在外做官、营商者大增,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财富,为光宗耀祖,纷纷在家乡购田置屋,修桥铺路。
四、西递宏村成为世界遗产的原因?
1999年,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 的传统风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和宏 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 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 价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20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 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西递、宏村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 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 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 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西递、宏村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体现了人 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
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 阁、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西递村头的胡文光刺史牌坊建于明万历年间,四柱五 楼,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 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 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出“儒商”本色。
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 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 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其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 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 雅,意趣横生。
“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 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 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 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