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是由哪两卷组成?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
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
第一部分: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长篇巨制,拉开了序幕,图画上峰峦收敛锋芒,浑圆敦厚,缓缓而向上的土堆,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又转向左方慢慢倾斜,黄公望使用他最具独特见长的“长披麻皴”笔法,用毛笔中锋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画面土壤厚实的质地,山岚白色雾气迷蒙,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
第二部分中所画的山脉的发展变化发生了转折,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画中的树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种层峦环抱、山野人家的萧瑟感。隔着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将进入尾声,主体的山峦在左边,群山全都呼应在左面,而近处的松柏微微摆动至右,遥相呼应远处的大山,承先启后,路转峰回。
由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也是墨色变化最大,空间变化最丰富,第二部分也是呼应第三部分开始,黄公望画笔突转,略用皴染的坡与平静的江面,又向后延伸,画面由密变舒,疏离秀丽,又用浓墨细笔勾勒出画中水波、丝草,阔水细沙,风景灵动。水是从哪里来,是从天空的云出来的,唐诗里面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你跟着画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穷绝之处就是它的水口,然后你觉得穷是绝望,可是这个时候应该坐下来,看到云在升起来,而云气刚好是生命的另外一个现象。所以黄公望也把这些哲学、文学的东西变成山石、水沙跟云起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部分,全篇画作笔墨最少,没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还原了自然的本真,构图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长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时间流逝,岁月匆匆。画中点点枯苔小树土坡,河岸边的小桥连接着第五部分,而《富春山居图》这六个部分也像极了春夏秋冬,从前三部分的繁华葱荣、大气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时间中的秋冬,静观万物,繁华落尽,肃静苍茫。
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宽远的白沙,留白处两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渔夫也只是点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颗尘埃。远处一片远山,笔的线描,墨的拖带,交织在一起,一直延续在后面的大段留白中。
二、富春山居图和富春江有关系吗?
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杭州钱塘江上游即桐庐至富阳段的富春江山水景色,该画作由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目前这一段河流分布有很多景点,其中著名的是梅城的十里杨帆、桐庐的严子陵钓台、富阳桐洲岛、东梓关渡口、黄公望森林公园等,这些也是欣赏这一段山水的主要景点。
三、富山春居图相关资料
黄溍之印 款识:至正十二年秋,冰壶外史黄溍笔。 鉴藏印:网师园客、大风、迟秋簃、吴子琛珍藏书画印、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至宝是宝、青城客、大风堂长物、不负古人告后人、大千供养、抱翁、朱麟伯印 陈定山题跋:(前略)大千来沪余觞之定山草堂,吴子琛令媛浣蕙余寄女也,年十五,扬觯前席称寿,请为大千弟子。十二月十三日设宴于李秋君三姊之瓯湘馆,行礼如仪,同席者张大千暨女弟子叶世琴、李祖韩、秋君兄妹、吴子琛夫妇、女浣蕙、余及十零九人而已,五伦具焉,可以赋矣。丙戌嘉平之月,定山居士书。 高士奇题跋:元山黄冰壶富春图真迹逸品,康熙庚午年夏日得于邗上。价拾捌两。朗润堂藏。 吴浣蕙题跋:元黄文献公临大痴道人富春山图,敬呈大千夫子大人哂存,丙戌十一月十九日,门人佩佩浣蕙。 张大千题签:黄文献公临大痴老人富春山图。己丑上月,装于濠江。 竞投本件拍品,需办理特别竞买号牌。 浙江富春山,山水之美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倾倒。唐宋元明清以来,曾有1000多位诗人来此留下近2000首盛赞的诗作,更有一些画家为富春山水所迷恋而绘制出不朽的篇章。其中,以元代山水画大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影响最为突出,成为历代画家临摹的经典之作。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善山水。与吴镇、王蒙、倪瓒合为元四大家,位居其首。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七十九岁,他从松江到富阳一路游览,被富春江畔的景色吸引,便选了其中最秀丽的一段开始创作,历时多年方始告竣。《富春山居图》卷,全长636. 9厘米,高33 厘米,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此画成为黄公望一生最著名的经典之作,被誉为“画中《兰亭序》”。就是这样一幅传世佳作,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先后为明代沈周、董其昌、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捷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卷首一段现珍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 “镇馆之宝”,后半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认为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元以后历代皆有画家临摹此画,如明代的沈周、清“四王”中的王原祁、王时敏等,而年代最早的当属元代黄文献公的《临黄公望富春山图》。黄文献公,名溍,字文晋,又字晋卿,与虞集、揭傒斯、柳贯并称“儒林四杰”,他的著作《黄文献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去世后被赐谥文献,封为江夏郡公。其《临黄公望富春山图》卷长608厘米,宽34厘米,近似原作大小。卷末有作者题识:“至正十二年(1352)秋,冰壶外史黄溍笔”,钤印:“黄溍”。另有清代画人高士奇、民国时张大千、吴子琛、陈定山等人题跋。由前隔水裱绫题:“元黄文献公临大痴道人富春山图。敬呈大千夫子大人?存。丙戌(1946年)十一月十九日,门人佩佩吴浣蕙”,吴浣蕙为沪上画家吴华源之女,拜张大千为师,此幅黄文献公的《临黄公望富春山图》作为其拜师的见面礼送给张大千。张大千视之为珍宝。此幅画展现了原作的内容,画中峰峦旷野,丛林村舍、渔舟小桥,或雄浑苍茫,或推洁飘逸,都生动展示了江南翠微杳霭的优美风光,可谓“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了可与黄公望原作《富春山居图》相媲美的艺术效果。相信有识的收藏家会注意到这类艺术精品的特殊价值。 著录:《江村书画园》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1074页。 《江村销夏录》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10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