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句话怎么理解?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1-18 13:02   点击:26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句话怎么理解?

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从哲学上看,人们的认识,有待于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体现了认识的发展与深化。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精取精的过程,所以,看山不是山。

还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过程,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秩序。是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相互联结,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

人生也是一样,一个人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人家告诉你眼前这叫做水,你就认识了水;告诉你远处那就是山,你就认识了山。你会心想“原来如此”,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理。因为了解得太肤浅,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随着年龄渐长,人在经历过无数的问题和挫折之后,开始逐渐了解到人生的深意,就不再有刚开始的心态,而开始小心谨慎,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我们开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争强好胜,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大多数人到了第二重境界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却始终无法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修行,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无求无欲,与世无争,面对世俗之事,一笑置之。

二、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包含了什么哲理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千年。进入这个阶段,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人就会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一辈子做人,怎样算是做好了人?

一辈子处世,怎样算是成功的处世?

不如阔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世情,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回归原本,回归初衷。

举个例子:刚考入大学 刚开始什么都在慢慢适应 看到啥都一样 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后来交了朋友 有共同的话题爱好 想起大学就是他们一张张可爱的脸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后来 出来社会 工作了 明白了人与人之前的游戏规则 明白那些朋友不过是在特定的地方展现出的一部分而已 是那段岁月使人难忘... 那个大学还是那个大学――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所谓的三重境界也不过是云烟罢了.只是笑看风云.风云变换!还有一种四重境界.见山既是山却又不是山,见水既是水也不是水!拨开山间雾,清去水中浊!来之以对,去之无惜.才是真正的境界!善于应对,却不去针对.才是真正的境界!

返璞归真。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思。

这个没什么的的吧。

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本人认为:参禅前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执有”;参禅时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为执无;参禅后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为“不执”。 古德论修学佛道,有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三句话应意指修行之初至园融果地的三个阶段体悟。 第一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乃指初修,不明缘起性空(诸法无我),万法万相皆为因缘果报之相续相(诸行无常)。看山,则执“看”为实有,执“山”为实有;看水,则执“看”为实有,执“水”为实有。此乃执能“看”的能,执“山”“水”被看的所,亦即执能,执所均为实有。然此实非世界万物,万法,万相之本性实体。故引致,颠倒梦想。因旧善业,旧恶业遇境逢缘,生喜怒哀乐;又因昧受喜怒哀乐之果相,此果相又转为新善业,新恶业。旧因缘果报死,新因缘果报生,生死业海相续不断,无始无终,求出无期。 第二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乃指体悟深明缘起性空(诸法无我),万法万相皆为因缘果报之相续相(诸行无常)。看山,能“看”之能是相续相,“山”所是相续相;看水,能“看”之能是相续相,“水”所是相续相;能,所无一法可得。万法因缘起,故当下显现空性体,相无断生断灭,只在空性中流转相续。实非如第一句所指执为实有的“看”,“山”,“水”。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然因执“空性”故,如执“色有”落色有边,则落入“空性”边。此“空性”与“色有”分居两头,对立矛盾,非究竟圆满。如乘舟船木筏从河此岸到彼岸后,仍执意身上携带那些舟船木筏,心有挂碍,不得解脱。 第三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时之“看”能,以及“山”“水”被能之所,已非第一句执为实有的“看”,“山”,“水”,亦非第二句执为空性的“看”,“山”,“水”。乃是不执色有,不执空性,即不落两头之“看”,“山”,“水”。亦是能所园融不二,或心(能)与物(所)之园融不二;亦是“山”,“水”(色有)与空性园融不二。 即园融,则断贪,嗔,痴之恶业恶缘;即园融,亦断非贪,非嗔,非痴之善业善缘。随缘消旧的善业恶业,随缘不令新的善业恶业生。不生不灭,心无内外,无丝毫善恶攀缘,一心通达,当下如如。如金刚经云,即“应无所(对立,攀缘) 住,而生其(清净,平等,包容,园融,慈悲,般若菠萝蜜,解脱)心”。或曰,因此(清净,平等,包容,园融,慈悲,般若菠萝蜜,解脱)心之无所(对立,攀缘)住,故无所不住,此心包太虚,量周法界。 借用金刚经中,“如来所说一法相,非一法相,非非一法相,是名一法相”之句型义趣。曰:如来所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非第一句所指,非众生执为实有),非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非第二句所指,非众生执为空性),是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第三句所指,乃佛之能所,色空园融)。 可参见愚人博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