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规定的泄洪区是多少米?
九十米。“泄洪区”的意思是在河流、湖泊水位上升,达到洪水警报线时,由人工打开一缺口,向规定的地区引流洪水,减少对水域周边的危害。这一被引流的地区就是“泄洪区”。在我国,国家为每条河流和湖泊都设立了泄洪区。在受到洪水威胁时,国家会向泄洪区泄洪,以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
二、中更新世
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初期,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气候变得寒冷(孙鸿烈等,1998),黄河源地区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受冰川活动影响(周尚哲,1994,1995;郑本兴等,1996),形成宽大的冰蚀谷地,湖泊发育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大野马岭(P2)和牛头碑(P5)剖面的研究,黄河源区中更新世的气候可以划分为4个大的气候变化阶段,早期阶段孢粉组合特征为木本花粉含量自高向低波动下降,草本植物花粉含量上升,相对温暖;中早期孢粉均保持了相对低的水平,而代表温带气候环境的桦(Betula)断续出现,同时蕨类孢子真蕨纲(Filicale)断续出现,反映气候进一步趋于温暖湿润;中晚期孢粉组合中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代表寒冷气候的云杉(Picea)、松(Pinus)等增加,蕨类植物孢子同时减少,气候变得寒冷;晚期孢粉组合中草本植物有明显下降,木本花粉和蕨类孢子含量有所上升,特别是在本阶段的后期,蕨类植物花粉含量上升明显,达到24.7%,喜温木本植物桦(Betula)属也出现,气温有所上升。这明显表现为暖-冷-暖的气候旋回。
在中更新世早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降水量多,为间冰期气候环境。随着气温回升,降水量增多,周围山体冰雪融水也进一步增加,湖泊水体逐渐变大。粒度分析也表现为从粗到细的旋回,湖泊扩张。
在中更新世中期,气候波动的幅度明显加大,气候向干冷转化。这个时期湖泊水位下降,在钻孔中出现了角砾石沉积(程捷,2006),形成大规模的冰川(周尚哲等,1994,1995;郑本兴等,1996),冰川的形成也造成湖泊水位明显下降。之后气温有所回升,但回升的幅度不大。
在中更新世晚期,气候波动的幅度明显加大,气温升高,降雨量较大,喜湿热的蕨类植物花粉含量增多。湖泊水位增高,黄河源地区古湖泊进入扩张时期,湖水加深,湖泊扩张,达到湖泊鼎盛期。
在中更新世末期,该区气候变得干冷,岩性上形成含泥质的角砾石层,比典型湖泊沉积物粗,沉积层理不发育,这些表明当时该区的湖泊水位发生了明显的下降,沉积环境发生了变化(程捷,2006)。冰川地质研究表明,在黄河源这个时期形成新的冰期,称为野马滩冰期(Zhou et al.,1998)或尕拉拉冰期(郑本兴等,1996),冰川活动影响到野马滩地区。需要说明的是该期气候变化在本次剖面中没有体现,这是由于野马滩冰期影响范围比较大,黄河源古湖进入冰湖期,没有相应的沉积物。
三、当江河湖泊的水情接近保证水位或者安全流量时,可以由哪个发出
C、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
四、不同类型湖泊的水文特征
构造湖: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点是湖形狭长、水深而清澈,如云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青海湖、新疆喀纳斯湖等。(再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沿线的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维多利亚湖)构造湖一般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即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都很深。同时,还经常出现一串依构造线排列的构造湖群。
湖泊图片
火山口湖:系火山喷火口休眠以后积水而成,其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测,如长白山天池深达373米,为中国第一深水湖泊。
堰塞湖: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积水成湖,如五大连池、镜泊湖等。
岩溶湖: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而形成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塞,经汇水而形成的湖泊,如贵州省威宁县的草海。威宁城郊建有观海楼,登楼眺望,只见湖中碧波万顷,秀色 迷人;湖心岛上翠阁玲珑,花木扶疏,有水上公园之称。
冰川湖:是由冰川挖蚀形成的坑洼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如新疆阜康天池,又称瑶池,相传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北美五大湖、芬兰、瑞典的许多湖泊等。
风成湖:沙漠中低于潜水面的丘间洼地,经其四周沙丘渗流汇集而成的湖泊,如敦煌附近的月牙湖,四周被沙山环绕,水面酷似一弯新月,湖水清澈如翡翠。
河成湖:由于河流摆动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它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于河流摆动,其天然堤堵塞支流而潴水成湖。如鄱阳湖、洞庭湖、江汉湖群(云梦泽一带)、太湖等。二是由于河流本身被外来泥沙壅塞,水流宣泄不畅,潴水成湖。如苏鲁边境的南四湖等。三是河流截湾取直后废弃的河段形成牛轭湖。如内蒙古的乌梁素海。
共3张
湖泊
海成湖:由于泥沙沉积使得部分海湾与海洋分割而成,通常称作泻湖,如里海、杭州西湖、宁波的东钱湖。约在数千年以前,西湖还是一片浅海海湾,以后由于海潮和钱塘江挟带的泥沙不断在湾口附近沉积,使湾内海水与海洋完全分离,海水经逐渐淡化才形成今日的西湖。
潟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所以一般都在海边。这些湖本来都是海湾,后来在海湾的出海口处由于泥沙沉积,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继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因而成为湖泊。
“潟”这个字少见于现代汉语,是卤咸地之意,由于较常见于日语,不少人以为是和制汉字(Sinico-Japanese) ,其实不然。由于很多人不懂得“潟”这个字,所以经常都把它写错成为了“泻湖”。
1、具有防洪的功能:潟湖可宣泄区域排水,因而很少发生水灾。
共2张
湖泊
2、保护海岸的功能:由于外有沙洲的阻挡可防止台风暴潮侵蚀冲刷海岸。
3、是天然的养殖场:潟湖是鱼、虾、贝和螃蟹的孕育场,也是邻近渔民的天然养殖场。
4、由于潟湖外侧往往有沙洲作为防波堤,其内风平浪静,因此有时可以改建为人工港
著名的潟湖:七股潟湖、戈佐内海、科勒潟湖
按湖水所含盐度分为六类:
湖水含盐量是衡量湖泊类型的重要标志,通常把含盐量或矿化度达到或超过50g/L的湖水,称为卤水或者盐水,有的也叫矿化水。卤水的含盐量,已经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甚至出现了自析盐类矿物的结晶或者直接形成了盐类矿物的沉积。所以,把湖水含盐量50g/L作为划分盐湖或卤水湖的下限标准①。依据湖水含盐量或矿化度的多少,将湖泊划分为六种类型,各种类型湖泊的划分原则如下:
淡水湖:湖水矿化度小于或等于1g/L;
微(半)咸水湖:湖水矿化度大于1g/L,小于35g/L;
咸水湖:湖水矿化度大于或等于1g/L,小于50g/L;
盐湖或卤水湖:湖水矿化度等于或大于50g/L;
干盐湖:没有湖表卤水,而有湖表盐类沉积的湖泊,湖表往往形成坚硬的盐壳;
砂下湖:湖表面被砂或粘土粉砂覆盖的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