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发挥非遗在扶贫中的作用?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4-16 16:03   点击:262  编辑:admin   手机版

如何发挥非遗在扶贫中的作用?

.非遗正在以实际行动参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

光明智库: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都会如期举办,提升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度。从全国范围来看,非遗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及脱贫攻坚发挥了哪些作用?

刘魁立:当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边远乡村,这里是脱贫攻坚的主阵地。这些乡村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非遗在这里有着天然和深厚的基础。很多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或者过往记忆里,仍然并迹保留着许多传统手工艺的智慧和技能,能编织、会刺绣,擅长对农业、激扰林业等各种资源进行加工。这类非遗的物质化成品,仍然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有广泛的需求和很大的市场。在脱贫攻坚的十大工程中,虽然没有明确非遗扶贫这一项,但是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掌握非遗技艺开展生产活动,的确可以为脱贫致富提供推力。

近年来,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非遗保护传承之中,非遗也越来越积极地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保护自然环境、构建安定社会生活、繁荣市场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体现为传承人的个体行为,更体现在以无数生动有力的实际行动参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

陈岸瑛:非遗扶贫是文化扶贫的一种。文化之所以能扶贫,是因为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对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非遗作为本土、活态、优质的文化资源,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包括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公开课”“云游非遗・影像展”等在内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可以使非遗的价值和内涵为更多人所知,使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和旅游部及各级非遗管理部门组织策划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推广活动,年年主题不同、年年都有新意。可以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既是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的一个盛大节日,也是非遗界面向公众的一次集体亮相。今年受新绝铅并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线传播格外重要,集合各大网络平台优质资源的“非遗购物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推出,受到了传统工艺传承人、特别是贫困地区传承人的热烈欢迎。

我们要充分发挥非遗的作用。

这就是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好处

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好处如下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记载了农业发展的历史,而且启示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重要的生物、文化和技术基因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农业科学家一直在研发各类优质品种,追求更高的产量、更广的环境适应性或更强的抗病害能力,而这些基因,可能就蕴搭销藏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传统作物里。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开垦在水土贫瘠的太行山区。当地活态传承和利用的农家品种共有五谷杂粮15种68个、瓜果菜蔬28种58个、干鲜果品14种40个,以及15种可食菌类、45种可食野菜、72种野生药用植物和32种药用动物,堪知迹游称一座宝藏。当地百姓利用“农民种子银行”的方式,收集、保存着传州敏统品种资源。2021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有1000年的历史,这套生产生活方式,衍生出丰富多元的民间文化。当地有鼓楼、风雨桥、苗寨侗寨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侗族大歌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节、牯藏节、冻鱼节、卯节、端节等民族节日,还有吹笙踩堂、抬官人、打秋千、鼓楼抢鸡等民俗,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此外,云南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均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是展现了中国悠久而丰富的茶文化。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中,还凝聚着无数前人的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精耕细作与间作、轮作、套种技术体系,用地养地结合,农林牧复合……早在百年前,就有国外专家盛赞这些耕种方式的先进性。稻田养鱼养鸭和多样化种植防控病虫草害,天然环保;梯田、圩田、垛田、涂田、沙田、架田等方式,因地制宜,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桑基鱼塘、桑基圩田等循环农业体系,经济高效。它们至今仍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源泉,并因此而享誉世界。

今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启动10周年。

前不久,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全世界共有6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而中国以18个项目位居第一。

农业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关注。

――编 者

中国拥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创造。中国的先民最早种植水稻、谷子、大豆、荞麦等农作物,杨梅、哈密瓜、枇杷、荔枝、水蜜桃、橘子、山楂等水果,韭菜、白菜、头等蔬菜,最早驯化了猪、鸡等畜禽,最早开始了淡水养鱼和珍珠养殖,最早种植香菇。人们还创造了梯田、圩田、垛田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稻田养鱼、桑基鱼塘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更有四季生产调等农耕文化。

这些物种资源、农业告野侍技术、民俗文化、生态理念、土地景观等,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有着极其珍贵的价脊唯值。

活态的、综合的,才是农业文化遗产

到底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

一提到这个词,大多数人或许会想到古稻田遗址、灌溉工程遗址、出土的农具、留存至今的古农书……但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农业文化遗产。

与人们熟知的其他遗产相比,农业文化遗产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活着的”。即,它虽然诞生在过去,但至今仍在使用,并且仍是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和主要经济来源。

以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敖汉旗有8000年的谷子种植历史,是世界小米起源地,今天的敖汉仍在延续这一产业,建起了全国县级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敖汉小米成为知名品牌,是助力当地脱贫的主导产业。2020年,以敖汉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减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农业文化遗产的另一特征是综合性。它兼具农业经济、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多重功能,具有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重属性。

比如我国的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稻田养鱼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南方许多地区都有稻田养鱼,为什么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呢?因为青田不仅有持续1300年的稻田养鱼史,还有很多传统水稻品种和后来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瓯江彩鲤。当地还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习俗:盖房子之前要先挖一个鱼塘,女儿出嫁时要有鲤鱼作嫁妆,逢年过节都会舞的鱼灯舞也已成为国家级非遗。当地人还根据“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条件,形成了森林―村庄―梯田的生态景观结构,以及梯田分水管理技术。

所有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才形成了农业文化遗产。

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一座生物、文化和技术基因库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记载了农业发展的历史,而且启示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重要的生物、文化和技术基因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农业科学家一直在研发各类优质品种,追求更高的产量、更广的环境适应性或更强的抗病害能力,而这些基因,可能就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传统作物里。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开垦在水土贫瘠的太行山区。当地活态传承和利用的农家品种共有五谷杂粮15种68个、瓜果菜蔬28种58个、干鲜果品14种40个,以及15种可食菌类、45种可食野菜、72种野生药用植物和32种药用动物,堪称一座宝藏。当地百姓利用“农民种子银行”的方式,收集、保存着传统品种资源。2021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有1000年的历史,这套生产生活方式,衍生出丰富多元的民间文化。当地有鼓楼、风雨桥、苗寨侗寨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侗族大歌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节、牯藏节、冻鱼节、卯节、端节等民族节日,还有吹笙踩堂、抬官人、打秋千、鼓楼抢鸡等民俗,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此外,云南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均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是展袜吵现了中国悠久而丰富的茶文化。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中,还凝聚着无数前人的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精耕细作与间作、轮作、套种技术体系,用地养地结合,农林牧复合……早在百年前,就有国外专家盛赞这些耕种方式的先进性。稻田养鱼养鸭和多样化种植防控病虫草害,天然环保;梯田、圩田、垛田、涂田、沙田、架田等方式,因地制宜,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桑基鱼塘、桑基圩田等循环农业体系,经济高效。它们至今仍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源泉,并因此而享誉世界。

分清“可变”与“不变”,动态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护?

由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自然遗产划定核心区严禁人员进入、文化遗产“修旧如旧”等方式,显然并不适用。为当地人提供食物与生计保障,是农业文化遗产存在的前提。而且,农业文化遗产大多处于经济落后、生态脆弱、文化丰厚的地区,如果过分强调“原汁原味”而忽视了区域发展,无法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同样难以实现保护的目的。

因此,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不能追求“一成不变”的“冷冻式保存”,而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适当调整。但是,遗产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及重要的物种资源、农业景观、水土资源管理技术等不能变,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与传统知识也不应有大的改变。

比如,在草原游牧的长途迁徙中,汽车、摩托车逐渐取代了勒勒车,“放牧+草场基地”取代了单纯放牧,牧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畜牧产品的产量都有所提高。但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依然如故,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元素并没有变。

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的国家,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出一条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特色物种资源、良好生态条件、浓郁民俗风情和优美田园景观,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农产品和特色食品,发展观光、休闲、康养、度假、研学、文创等多种业态的旅游产品,将文化与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壮丽风光,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万岛耸立、千河纵横的奇景,吸引众多游客打卡。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的羊肚菌和蕨麻猪肉被申报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并鼓励发展农家乐。收入的增加使村民自愿缩减养殖规模,村子重新达到草畜平衡,生态进入良性循环。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塘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江南水乡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随着桑蚕产业基地转移,当地深入挖掘桑基鱼塘生态与文化价值,推出研学游课程,成为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科普教育基地、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

当然,发展是以保护为前提和目标的,农业生产应“小而精”,生产和旅游都应以生态承载能力为基础,不能以丧失文化本色、生态底色和农业特色为代价。

经过悠久漫长的农业发展,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堪称可持续农业宝典的珍贵农业文化遗产。近20年的不懈探索,我们又为世界奉献了堪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样板的“中国方案”。强调传统农业的价值、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并不是让人们回到过去,而是借鉴传统农业的智慧和经验,有效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发展一种新型现代农业,即现代高效农业或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农业文化遗产以小农户为主、以生物多样性特征为主,蕴含人地和谐的发展观念以及物质循环利用、物种互利共生等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技术,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郑风田:对一个五千年农业文明古国来讲,不能因为农业文化遗产陈旧,就将其丢弃,而是应当对其进行挖掘和保护。一个社会的文明越发展,对过去的遗产就会越珍惜。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物种,正是因为他是有历史的,有传承的。人类经常能从历史中得到启示。所以,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传承的重要内容,要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要从农业文化遗产中获取灵感、经验和教训。所以,挖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显得很重要。

过去农耕文明的很多做法已经消失了。譬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是小米的一个最早起源地。当地一方面着手搜集历史材料,一方面开展推动传承的活动,促进了敖汉旗小米产业的发展。敖汉旗的实践证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赋予农业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在未来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当前,乡村振兴赋予农业农村多功能性。其中之一是把农业农村旅游休闲的功能发挥出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乡村建设水平的提升,一个地方有农业文化遗产,就很容易吸引到人们的关注。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尤其关涉乡村振兴的文化振兴。

应对现实挑战

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好处,好处就是每年可以得到国家一定的补助,带动旅游业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