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非文化物质遗产有哪些?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1-25 06:42   点击:18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非文化物质遗产有哪些?

非文化物质遗产有如下所示:

1、毕摩绘画,四川省美姑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毕摩绘画是由彝族祭司毕摩画在纸张或兽皮、树皮、竹简、石头、木板等载体上的图画,是一种通过绘画与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反映历史生活、表达志向和愿望的艺术体系。

2、潮州彩瓷烧制技艺,广东省潮州市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广义的潮彩即潮州彩绘瓷的简称,指清末民国时期以来,潮州府城及潮属瓷产区包括潮州、高陂、九村等出产的彩绘瓷,被海内外客商统称为潮彩。

3、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建传统咏春拳(海峡)文化发展中心获得咏春拳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4、桂林渔鼓以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俗称道情,源于古代的叙事讲唱道情,是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是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桂林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曲艺形式之一,从形成至今,积淀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5、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北板大鼓”,是北方鼓曲的代表曲种,也是北京、天津地区特有的地方性大鼓曲种之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钗头凤》《琴挑》等。2014年11月11日,天津市申报的“梅花大鼓”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古琴艺术、南音等。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内容之一。

南音起源于何时,文献资料没有明确记载。民间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唐代大曲中的“破”“遍”等宫廷音乐传入福建,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发展而来;有说是唐代末年闽王王审知兄弟入福建时带来。

专家学者则从南音的曲牌、乐器和术语等资料进行考证,一般认为,南音大约形成于宋,发展在明清时期。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71。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传承价值:

南音也称“泉州南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其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除了在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泉州南音还流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

1、哈萨克族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哈萨克族民歌有两种调式体系相融合下的混合调式,源自于人种学和族源。哈萨克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热情、曲调优美、奔放粗犷,是哈萨克族人在各种喜庆节日、家庭聚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主要民间娱乐方式。

2、凤阳民歌。安徽省凤阳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周朝俊的《红梅记》传奇最早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凤阳民歌。从明朝中叶到清末,风阳花鼓的出现带动了凤阳民歌的发展。凤阳花鼓中的凤阳歌是凤阳民歌组成部分。

3、茅山号子。流行于江苏兴化市茅山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早在秦代,茅山号子就应运而生,且千百年来演唱不衰。茅山号子以舒缓悠长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协调、咏叹自如而独特的民歌风俗。

4、阿里郎。是著名的朝鲜语歌曲。它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版本,1926年同名电影的主题曲。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被用作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进场音乐。《阿里郎打令》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临高渔歌。是流传于海南省临高县渔民中的一种汉族民歌种类。因其多用衬词“哩哩美”和相关传说,也称“哩哩美”、“哩哩妹”。是中国最具艺术魅力的首屈一指的渔歌,甚至连一些外国的渔歌艺术也只能望其项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几个方面?

民间文学

民间音乐

民间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杂技与竞技

民间美术

传统手工技艺

传统医药

民风民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