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的国土资发〔2010〕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部有关直属事业单位,部有关司局: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所在地市或县人民政府组织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编制。规划编制单位要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附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本着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促进公园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地质公园特色,统筹兼顾,做好与已有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取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单位,应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规划。
世界地质公园编制规划时,应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并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建设指南有关要求进行编制。 (一)做好与当地相关规划的衔接。在切实保护好地质遗迹资源的前提下,做好地质公园规划同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城乡规划的衔接,协调好与已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的相互关系。
(二)科学确定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范围。地质公园范围的确定要以能够有效保护构成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重要人文景观为首要原则,划定准确的地质遗迹保护区范围;要科学界定公园的园区范围,注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充分考虑区域内矿产资源赋存状况和勘查、开发活动情况,合理划定公园规划面积。
(三)加强地质遗迹调查、登录、评价和保护。要科学合理地划定地质遗迹保护区的范围和等级,明确各类各级保护对象、保护措施和方法。
(四)规范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和科普活动。对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演示厅、解说牌、科学导游图、国家公园丛书等制定明确的规范标准。
(五)加强地质公园数据库、监测系统、网络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完善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的保障措施。 规划的批准发布主要包括初审、报批、批复和发布等四个环节。
(一)初审:由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对提交的规划送审稿进行初步审查,提出修改意见;
(二)报批: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和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对规划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经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国土资源部批准;
(三)批复:部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做出批准、原则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四)发布。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市或县人民政府发布实施规划。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协助地质公园所在地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发布实施,并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验收。
二○一○年六月十二日
附件
全域旅游规划的关键技术点是什么?
关键点一: 全面评判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首先必须在对区域外部发展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域内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要素和资源进行重新梳理和评价,对诸如区域社会经济基础和发展环境、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发展能力要素以及相关限制性因素等进行系统研究和评价,重点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挖掘、提炼和整合,进一步提升已开发类旅游资源价值,积极挖掘潜力型的资源,整合其它高价值类的产业资源,通过对全域不同类型资源的全面梳理和分析,并进行重新评价,进而明确全域旅游核心产品的发展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形成全域资源高效联动开发的格局。现状评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域经济发展基础评判,包括区域宏观经济现状、经济发展总体趋势、产业结构、服务业内部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社会消费结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重要因子的分析与研判。
2、 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评判,包括游客量、旅游收入、客源结构、消费
水平等基本旅游指标,并进行相关横向纵向比较;同时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现有格局、主要景区景点发展现状、传统产业六要素的发展现状及集聚程度等方面的分析与评判。
3、 全域旅游资源条件评判,包括旅游资源综合现状、观光资源、度假资源、
文化资源、产业资源,重点对区域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评价和研判。
4、 全域旅游发展保障能力要素评判,包括产业保障能力、交通保障能力、
市场拓展能力、政策保障能力、土地指标保障能力、文化传承能力、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地方运营管理能力等的分析。
5、 限制性因素评判。包括次生地质灾害评价、生态保护限制性开发分析、
工业对旅游限制性空间分析、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分析、建设条件适宜性总体评价等。
关键点二: 明确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
要构建全域旅游,必须在对区域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发展条件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从全域旅游和旅游目的地两个维度对发展条件进行重新诊断,一方面结合现状,对照全产业参与、全要素投入、全空间整合、全季候活动、全旅游体验、全社会受惠等六大特征进行定性评价;另一方面要结合国际国内旅游目的地评判标准进行体系评估,以量化打分形式确定区域全域旅游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差距,进而明确全域旅游规划的重点任务。
要确定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与定位,还需要运用SWOT分析模型进行战略选择,进而推导出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形成区域旅游产业的总体定位,确定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并从形象塑造、域面聚集、功能重构、产品优化、产业重组等五大方面制定具体发展策略,构建形成区域品牌形象、多元产品体系、产业体系和三次产业融合模式;并结合区域资源分布特征、资源特色、产业格局、村镇结构体系划定全域旅游功能板块,形成多个旅游产业集聚板块,通过明确各功能板块之间的空间关系、产业要素配比关系、功能协作互补关系,以及各板块内部的产品体系、空间结构组成等,从而引导旅游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关键点三:塑造核心吸引物并明确功能空间划分按照全域旅游战略定位
结合产业功能布局,进行分区布局规划,分别对每个功能片区的公共吸引物集聚区域(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等所在区域)、限制开发区(农用地、滩涂、草地、林地等生态脆弱的区域)、优化发展区(城镇、村庄、度假区及具备建设条件的荒山、荒坡、荒涂等区域)等空间进行划分,重点划定区域边界,界定土地性质和条件,分析片区空间结构,确定片区的重点开发空间,并进行片区旅游生产要素配置。各功能片区内容重点在片区核心吸引物如何构建、新增项目如何融合与引领、原有项目如何提升、片区旅游业态如何配置、环境承载力如何计算、公共服务设施如何配套等。
关键点四:全面提升全域旅游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规划是全域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全域规划,以“多规合一”方式构建区域旅游服务体系,推进“全域旅游”理念统筹、引领、整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以旅游业为主导来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
1、重点对区域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保健、康体、旅游信息系统等服务设施的系统规划,完善区域旅游服务体系,全面构建区域的户外运动体系、自驾车体系、绿道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2、通过全域产业要素布局来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土地指标配置、土地划拨时序。
3、通过旅游廊道建设和提升,结合全域交通规划,对旅游廊道调整道路结构、密度、形式,控制和引导廊道沿线两侧环境、风貌、建设尺度和形式。
4、通过对旅游建设项目用地资源、环境、边界、景观视线的管控,达到资源合理保护、适度开发的引导作用。
5、通过村镇体系建设引导规划,包装打造一批旅游主题镇、旅游特色村,引领全域旅游特色名镇名村景观化、差异化、主题化发展。
关键点五:重点确定近期行动计划
全域旅游必须结合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期限,近远期结合,重点确定近期实施行动计划和启动性项目,以便于政府决策、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