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的发展历史?
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从《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卢米埃尔创造了最早的新闻片、旅游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影片样式。卢米埃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纪实性,它直接拍摄真实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成为写实自然主义电影风格的开路先锋,形成了电影的纪实性传统。卢米埃尔的生活纪实短片在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但刚起步的困境,并没有影响电影的大势所趋,另一位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应时而出,他使电影从一种纪实性的“活动照相”(亦称运动画面)导向了艺术电影,为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二、悬疑电影发展历史?
西区柯克是悬疑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奠基人。
三、电影磁带的发展历史?
那是录像带,是磁带的一种,主要用来录制、播放影音。一般以录放像机来录制和播放,它是一种线性式(linear)的影像储存方式,近来,因数位式的诸存技术如VCD和更新的DVD的发展,录像带不再是主流的影像录制媒界,但在特定领域仍被广泛使用,比如数码DV机。
一般来说,录像带按照它所适用的录像机种类划分,可分为VHS型、Beta型、V2000型和8毫米录像带等几种。现在家庭一般使用的录像机全是VHS型的。VHS型录像带按它性能划分,可分为标准型录像带、高级录像带和高保真录像带等几种类型。标准型录像带是具有ST(标准型)、HS(高标准型)、SP(超高标准型)和FR(优质分辨型)几种标记的,它是普通型录像机所适用的。高保真录像带标有Hi-Fi的标记,它适合于具有高保真伴音功能的录像机所使用,可以用来录制具有保存价值的电视节目。
四、电影特效的发展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星球大战”系列与工业光魔的发展历程,几乎等于世界电影特效的发展史。
1977年的《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有记录的,第一部使用动作控制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卢卡斯还创造了多项意义深远的发明:他发明的一个机械装置,可以把石牌画面和后期合成画面轻松地协调成同步,这把多少年来只能靠手工硬涂胶片技术的效率一下提高了几十倍。绝对是电影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1982年工业光魔发明了一项名为“源序列“的电脑处理方法,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之旅之复仇女神》上,该片出现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产生的场景。
1985年,工业光魔在电影《年轻的福尔莫斯》中,制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产生的角色“彩色玻璃人”,这也为星战前传里众多虚拟角色的制作打下基础。
1989年,工业光魔为科幻电影《深渊》制作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这为《星战前传》里制作尤达大师打下进一步的基础。
工业光魔在1991年为《终结者2》创作的T1000C成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产生的主角。
讽刺喜剧《飞越长生》为光魔带来了第五尊奥斯卡奖,因为光魔第一次用电脑模拟成功了人类的皮肤。
最突出的成就大概就是1994年的《侏罗纪公园》了,影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
随后,光魔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想象力更广阔,创造了影史上无数第一,立体卡通人物《变相怪杰》、能说话的《鬼马小精灵》也相继出现在真人电影里。《加勒比海盗》、《绿巨人》、《龙卷风》、《拯救大兵瑞恩》等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
《星球大战》视觉特效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制作上,其观念上的突破对电影工业的推动作用也非常巨大。在《星球大战》里,卢卡斯首次推出“二手未来”(used future)概念。在此之前电影里涉及到的未来世界,都非常干净整洁,一切都像是刚从工厂里生产出来的。
《星球大战》里第一次将高科技表现得有真实感,累年的建筑外表早已经破败不堪,用过的飞船表面坑坑洼洼,酒吧里聚集了佩戴着各式各样旧武器的各类生物……观众们一下子觉得很有亲近感和现场感。雷德利·斯科特就承认,《星球大战》“让我们终于明白如何让未来产生质感”。他后来以此思路拍摄了《异型》和《银翼杀手》里那座破败的未来城市,如今已成为电影史上设计的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卢卡斯曾经在光魔内部成立了一个电脑部门,专门研究电脑技术对特效的帮助。1986年他卖掉了这个电脑部门,该部门后来发展成了如今动画制作的大腕——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改变了动画电影的格局。
五、捷克足球的历史?
捷克足球的辉煌历史无疑是从过去的捷克斯洛伐克时代开始的。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捷克就以世界亚军的战绩表明了他们是一支世界劲旅。1934年第二届世界杯赛,他们即一路战胜罗马尼亚、瑞士和德国,闯进了最后的冠亚军决赛。决赛中在第76分钟率先进球的情况下,90分钟被东道主意大利队追平,加时赛一球失利。在那之后,他们还在1962年世界杯赛上再次获得亚军。
他们在国际性大赛中荣获的第一个冠军正是来自于欧锦赛,1976年鼎盛时期的捷克在那次森严壁垒的东西方对决中拔得了头筹。1980年他们更是在莫斯科奥运会上一球定江山,获得了捷克足球的第一块奥运金牌。
捷克斯洛伐克时代的足球始终受到前苏联足球思想的影响,在其固有的技术型打法和前苏联所致力倡导的快速简练型战术的之间徘徊。捷克球员技术简练实用,基本功扎实,体力和速度上佳,战术上追求稳固防守,快速推进。球员普遍身材条件出色,敢于硬碰硬地冲撞,基本技术娴熟,技术动作规范,战术上讲求充分利用球场的宽度和纵深,球员忠实执行战术安排,鲜有即兴发挥,后卫与前锋直接对话,以中长传为主,快速通过中场,常运用45度角的斜吊发起冲击,球员头球能力较好,主要采取边路进攻手段。这种战术特色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康斯坦丁流派,是由苏联莫斯科体育学院的尼古拉·康斯坦丁教授所建立的一整套理论基础。
1962年,传奇般的左后卫马索普斯特率领的捷克队再次获得世界杯亚军,这无疑使捷克成为前东欧足球的最突出代表。优秀的门将希洛夫、坚强的中卫诺瓦克、中场盘球大师普鲁斯卡尔、重炮手波斯比切、快速的右边锋耶林内克和擅长头球的前锋克瓦斯纳克成为六十年代东欧足球的英雄人物。其中,马索普斯特被评为1962年的欧洲足球先生,这是东欧球员第一次获得此项殊荣。而布拉格的两支俱乐部杜拉卡队和巴迪·斯拉维亚队都成为欧洲一流的球队。
七十年代,维席克成为捷克家喻户晓的足球英雄。在1976年的欧锦赛上,他以出神入画的表演,使贝肯鲍尔等巨星黯然失色。所以,也有人说:七十年代的足球是东欧时代,最出色的代表就是维席克和苏联的布洛辛,因为另一位有力的竞争者克鲁伊夫似乎仅仅是灵光一闪。七十年代捷克足球的另一位巨星是门将维克托,他在1973年被评为欧洲的最佳门将。其他主要的球员还包括:号称“马索普斯特二世”的左后卫多比亚斯、高大的中场库纳、善于在边路突破的F·维斯利和B·维斯利兄弟、高大中锋阿达米奇和冷静的射手约克尔。七十年代中后期,超级巨星内霍达的横空出世使捷克足球开始酝酿着又一波新的高潮。
八十年代,斯沃博达开创了捷克足球的另一次高峰,他在莫斯科中央体育场与东德队的奥运会决赛中,一脚致命的劲射把捷克队推上了奥运会冠军的宝座。其后,以内霍达、维席克和斯沃博达组成的锋线所向披靡,被誉为欧洲最为出色的锋线组合。1980年捷克队在欧锦赛三四名决赛中点球9比8战胜东道主意大利队,延续了捷克足球在欧锦赛中的辉煌。
在东欧剧变后,那些认为捷克难现昔日辉煌的人们大跌眼镜,96欧锦赛上,捷克人再度杀进决赛,只是最后以金球惜败给德国队。值得一提的是,捷克队中内德维德和多特蒙德的罗西基享誉欧洲,他们的球迷遍及欧洲和世界各地。随后他们错过了98世界杯和2000年的欧锦赛,韩日世界杯上也没有他们的身影,但他们进军了04欧锦赛的半决赛,捷克足球将继续在欧洲大陆上留下他们的璀璨印记 。
六、上海电影院发展历史?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Shanghai Film Academy,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上海电影学院”,成立于2015年。
前身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在综合性大学开设的影视艺术教育专业学院。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首任院长(1995-2008)为国家一级导演谢晋,第二任院长(2008-2011)为教育专家金冠军教授,第三任主持工作的副院长(2011-2014)为传媒产业学者郑涵教授,第四任主持工作的副院长(2014-2015)为艺术学领域的何小青教授。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于2015年7月5日揭牌成立,并聘任国家一级导演陈凯歌为首任院长,执行院长由何小青教授担任。上海电影学院为“虚拟法人、实体运作”,是享有经费独立权、人事独立权、外事独立权和教学自主权的上海大学二级学院。
七、香港电影的历史发展?
一、将香港电影发展史进行科学化地重新分期:
1、初创时期(1897-1945),2、延续时期(1946-1955),3、黄金时期(1956-1966),4、过渡转型时期(1967-1979),5、繁荣时期(1980——1993),6、风格化时期(1994——2006)。在论述中,每个时期的流变都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中加以描述,其中特别注重论述香港和内地、台湾以及海外的互动关系,从而凸显了立论的主轴:香港电影是在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者的历史、文化和权力的“嬉戏”中此消彼长中成长发展的,因此有着复合文化体的特质。其变化的总趋势是中原文化的强势地位由强而弱,文化特性由体现国家民族意识和官方意识形态的精英性逐渐转向根植于民间市井的世俗性和商业性。
二、在每个时期的论述中,除常规的美学发展史论述外,用专门的章节来论述香港电影工业史。与美学发展相比,香港电影工业发展更为成熟,这也是香港电影史有别于内地电影史和台湾电影史的的重要特色。传统的中国电影史(包括内地电影史和台湾电影史),一般都没有对产业模式的系统论述和分析,而本书在每章第一节都专门论述香港电影工业史,这将成为本书区别与同类成果的最主要的创新特色。
三、对一些过去内地电影学者更多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出发来评述香港电影作品、人物及公司的观点 进行了重新评定,本书试图以更为客观和学术的立场来重新定位香港电影史。尽量摆脱“中原心态”,破除内地以往存有的一些意识形态上的成见偏见(比方对粤语片发展特色不够了解,对流行通俗的“商业片”的成见),对香港电影作品、作者作了较新的阅读与评定。
四、侧重于类型分析。香港电影的美学意义主要是类型的意义,因此本书以类型为论述主线,将香港电影的类型分为较为纯粹的商业类型和文艺类型两大类,谴责包括动作、喜剧、悬疑、科幻、战争、情色等类型,后者有言情、伦理、青春、写实、历史、歌舞、戏曲等诸多亚类型。此外本书还对香港电影各类型的比重进行了年代上的厘定:60年代中期之前以文艺类型为主,60年代中期之后新武侠片崛起,较为纯粹的商业类型取代文艺类型,占据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位置。但文艺类型并未退出香港影坛,它像一支清新的涓涓细流,滋养着主流商业电影的发展土壤,并为整体香港电影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努力提升着香港电影的文化品格。
五、除类型美学外,还总结了香港电影的其他两大特色:娱乐精神主导的优生态创作链、从题材挖掘到表现形式力求极致化程度。类型美学和这两大品格,构建起了香港电影的娱乐文明,也是香港电影最为重要的美学财富和产业经验,对中国内地电影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八、007电影捷克取景地?
1.泰国普吉岛的“邦德岛”
这里是“007”电影《金枪人》后几场戏的拍摄地,是剧中反派“金枪人”史卡拉曼藏身的地点。
2. 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
在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时期,“007”剧组到布拉格取景是不现实的。而随着冷战的结束,铁幕的消失,布拉格成为允许“007”电影拍摄的第一个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
九、3d电影在电影发展历史的意义?
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多一种娱乐方式而已.但社会影响就目前来看可能还比较小众吧.
十、苏联与捷克的历史关系?
1934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1935年5月,为了抵御来自德国的威胁,两国签订《捷苏互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在任何一方受到进攻的情况下均应迅速提供支援(但同时又规定,只有在法国提供支援的情况下,双方才有义务互相支援)。
1935年12月,捷总统贝奈斯将俄罗斯视作捷同盟体系中仅次于法国的第二个最重要的国家。二战期间,捷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苏联对“慕尼黑阴谋”和德国纳粹武装占领捷克都进行了抗议,这有助于苏联与后来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之间同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1941年7月,捷流亡政府与苏联签署条约。根据此条约,两国政府同意互派公使,双方在反德战争中有义务互相支援,苏联同意在其境内成立捷克斯洛伐克海外军队。1943年12月,两国签署了关于友谊、互助和战后合作的条约,其有效期为20年。1945年5月,在苏联红军帮助下,捷全境得以解放。二战后初期,捷保持同苏联的同盟关系,苏联在一些问题上(如遣返捷克境内的德意志族人和试图遣返斯洛伐克南部匈牙利族人)支持捷的立场,双方的贸易往来也得到加强,苏联还帮助捷恢复军队的装备,但另一方面,苏联竭力影响捷内政和外交的企图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如苏联插手捷波同盟条约的签署、阻止捷参与美国提出的复苏战后欧洲国家经济的“马歇尔计划”等。随着1948年2月捷共执掌政权,捷加入了苏联集团,在各个方面巩固同苏联的关系。1948年12月,两国签署新的经济贸易协议;1949年1月,捷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创始成员国;1955年5月,捷同其他东欧国家一起加入了 华沙条约组织。1968年,以杜布切克为首的部分捷共领导人提出一套对现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民主化改革并从苏联争取更多独立自主权的计划,得到捷社会大部分人的拥护,但却遭到苏联的反对。同年8月20~21日,以苏联为首华约成员国以75万兵力军事占领捷,造成捷部分平民的伤亡,以杜布切克为首的捷拥护改革的领导人被劫持到莫斯科。经过谈判,双方签署了《莫斯科议定书》,苏联军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得以合法化(7.5万名苏军留驻捷直至90年代初)。“布拉格之春”被镇压后,在苏联的直接压力下,捷亲苏派占据了党、政、军领导职位。为了使捷局势逐渐“正常化”,1970年5月,两国签署由苏联拟定的新同盟条约,该条约使捷国家主权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形式上受到限制。70~80年代,捷成为苏联卫星国中最顺从的国家之一。1989年剧变后,捷竭力摆脱苏联的控制,希望与苏联建立新型平等的国家间关系,着手解决苏军撤离的问题,并先后退出经互会与华约。1990年2月26日,捷总统哈韦尔访苏,签署了“捷苏双边关系声明”和“苏军从捷撤离协议”。双方认为,捷苏关系应建立在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之上,而不应受政治局势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日,苏军7.35万官兵及其家属、1 220辆坦克、2 505辆步兵战斗车和运输车、1 218门大炮、77架飞机、146架战斗直升机、50~60枚短程和中程地对地导弹、120枚火箭炮、210枚防空导弹(这些军事力量分布在捷克境内的67个卫戍部队和斯洛伐克境内的16个卫戍部队)开始撤出捷克斯洛伐克。1991年6月25日,捷苏政府签订“苏军从捷撤离的议定书”。27日,苏军全部撤离。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