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佳明520码表怎么设置功率?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8-03 07:19   点击:17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佳明520码表怎么设置功率?

答:佳明520码表设置功率方法如下。1.首先匹配型号:645/935/745/945/fenix5/5plus/6系列

2.下载GarminconnectIQ: 安装(Running Power)

3.Garmin手表设置好

4.需要配戴Garmin心率带或RDP(小绿豆)。

当我们在谈骑行码表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说在前面的一些废话。

平日使用最多的是Garmin Edge 1000码表,算是功能齐全的,有些功能也用不上。

在这个数据时代,任凭你如何埋怨竞技体育没有不可测性了,没有偶发现象带来的刺激和精彩,但是随着SKY车队Froome再夺得环法冠军,现如今职业体育中用科技介入训练和比赛已经不是大势所趋,就是现旅绝实。

作为普通骑友,我们最基本需要的数据有三个裂激: 心率,踏频,和速度。

如果更进一步的话,可以算上功率计,因为功率计是实际测量你输出的功率,不包括天气,温度,湿度,地形,骑行装备的影响而得出的直接测量数据,对分析你的运动能力评估更为直接,而且是更准确的方法。功率计一般装在牙盘,或者像GarminVector是直接在锁踏上的。因为功率计价格不亲民,所以普通爱好者就可以略过,或者装一般的骑行APP,根据重量来估算你的功率值。其实所谓功率分析,看中的是连续性。模糊的、估算的结果也可以作为参考。等功率计价格更加亲民的未来,再考虑也没问题。以前职业选手也都是根据其他的信息来摸索自己的运动能力和提高成绩的,例如心率带就是最普遍的。

这个也是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中也很看重的指标。

要读懂心率数据,首先要了解心率的数值和划分。

一般人的心率和身体素质有关,和心血管能力,血管粗细甚至基因等等有关,所以每次体检的时候,都要测量一下心率,看看心率是否正常,经常听见心律不齐的病症,就是由于血管出现问题,或者心脏出现问题的时候,当然也有其他很多原因。一般安静不运动的情况,人的心率从50-70多都是很常见的。人的最大心率,一般现在普遍使用的就是220-你的年龄。如果你30岁,那么最大心率就是190。在这区间就会划分出5-6个区间,附图可以帮助认识你心率区间的作用。几个图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了解心率区间的功能后,你运动时候根据心率带,读出自己的心率符合那条。是恢复,是提高耐力和燃烧脂肪,还是提高有氧能力,或者是提高体能极限,还是提高最大的体能表现。

另外一个维度就是运动的时间非常关键。什么样的运动时间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或者你想要的状态,这个就是你需要长期运动来自我总结的了。因为这个涉及的其他因素比较多,比如性别,年龄,体能,身体结构和素质,天气,海拔,温度,湿度,坡度等等。如果开始运动的时候,感觉一个小时就非常累了,而且还只在心率60%左右,那么说明你很久没有锻炼了,如果你在80%以上运动1个小时,仍然觉得完全没有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想再提高,就提高强度或者拉长时间,但是由于年龄关系,强度是有峰值的,所以不可能超过极限,这个也解释了为什么年轻运动员普遍来说都比年龄大的运动员要强一些。职业运动员基本35岁以后都开始考虑退役了,因为40岁和20岁,甚至10几岁的运动员,在心率上已经天然无法对抗了,年轻人能很轻松的把心率拉倒190以上,提供更多的氧到血管供能量转换输出,老运动员就无法做到了,但是20几岁到30出头,差距还不是那么的大,老运动员凭着经验和心态,以及对比赛和战略的理解,都有可能赢了年轻人。

还有另外一个参考值,就是消耗的卡路里,运动几次以后,你就知道自己能大概提供多少能力用于骑行,当然卡路里消耗后可以通过食物进行补偿。

主要就是少吃脂肪含量高的肉类,多吃蛋白高的鱼类,有句话说脚越少的越好,鱼虾海鲜类没有脚最好,次之如鸡肉鸡蛋之类,最后四只脚的牛羊猪。然后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运动恢复就是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升筋脉。

出现头痛胃痛腰酸背痛,就减少运动,或者改正骑行知识,减少风阻就穿骑行服头盔,裆部不舒服就穿骑行裤,然后学着偶尔站骑,抽身,下坡时候起身来减少对裆部长时间的压迫。

为了安全和提高效率以及纠正骑行姿势,就上锁鞋,不过锁鞋需要通过训练来熟悉,不要害怕摔车,一般都是速度慢忘记拖了才摔跤,摔几次就熟悉了,再者就是没熟悉前,尽量不要到车多的地方去骑,减少危险。

说回来心率,训练环境也对心率影响特别大,比如高海拔,低温或者高温,心率的变动是非常大的。同样一个运动员,恢复完全了,他在夏天和冬季的表现,或者他在上海和西藏的心率表现都会差距非常大。心率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但是不是非常精确。

如果说功率计是数字信号,那么心率就是肆镇袜模拟信号。

为什么踏频也非常重要,因为合适的踏频能保证你能力的平均输出,最节约和最经济的能力输出就靠它了。为什么需要经济的能力输出呢,一个原因就是防止积累高强度运动积累太多的乳酸,乳酸可以让你双脚动弹不得。这样既影响骑行距离,又影响恢复时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双腿在骑车的时候,要克服的阻力,既来自于外界,也来自于内在。

外界包括主要的风阻,地面阻力,机械阻力,位移以及势能阻力等,内在的就是要克服支撑身体的阻力,抬双腿驱使运动必须要克服的是双腿上下的势能高低变化的阻力。如果踏频过快,导致的结果就是你用于克服双腿上下位移的势能阻力过大,而不能把这个功率转化为合理的前进功率输出,过慢又达不到锻炼或者速度的要求。

一般情况合理的踏频区间在70-90每分钟。当然极端情况除外,当然有职业选手踏频可以保持在100-110以上,这也要看距离以及是冲刺还是爬坡,或者本身运动员的腿型,是瘦还是肌肉很多。但是一般不要低于70每分钟。在平路保持90以上,有坡度时候,保持70以上,同时也看坡度。那么如果要保持这个踏频,属于自己的踏频,就要靠变速套件来调节了,就是齿比。总的规律就是平路或者下坡,大盘大一些,飞轮小一点。上坡则视坡度来调节,可以大盘小一点,飞轮大一些。这个就是根据自己的腿力来分配了。但是指标就是要保持踏频在70-90每分钟。随着你腿力的提升,你的齿比就会越来越大,无论地形。当然这里也涉及到一些骑行技巧和设备的讨论了。比如多选择的飞轮绵绵的齿数能适配更多的地形和更多的踩踏力量分配。但是也不用太追求套件,因为Shimano105档位基本都能满足你的训练要求了。技巧就包括节奏的掌握,呼吸的频率,抽身和摇车的节奏等。

为什么速度重要,归根结底还是骑行运动是以速度来衡量的。速度既包括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冲刺速度,爬坡速度,下坡速度等,这个时候就有需要怎么来分配速度的需求了。

国际上有一个重要的比赛,就是一个小时你最多能跑出多少距离。这个的地形是室内或者平路绕圈跑。或者自行车场地赛也有类似的,就是跑多少距离,谁用时最短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认识速度的必要性因素,就是地形。之所以地形重要,就是因为自行车运动最大的阻力来自风阻,而且风阻的大小是随着速度的增加呈现几何级上涨。有了这个规律发现,我们就知道上坡的时候,我们应该多用力踩踏来缩短时间,因为这个时候速度相对慢,阻力相对小,你输出的功率不会被风阻蚕食掉,在下坡的时候,就不需要用力踩踏,因为随着速度的上升,风阻变得更大,你输出的能力很多被风阻吃掉而白白浪费了力气。

所以上坡用力,下坡休息这样的分配对更加经济。

这些年,为了克服风的阻力,各个公司最近的研究经费都用在了如何生产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车架,衣服,头盔等,骑行姿势也变得更加犀利。这同时也在考验骑行者的腰部力量和手臂力量。

除了心率,踏频,速度,功率以外的数据相对来说功能性显得弱一些,这么说有些人也不同意。列举一些经常需要使用的来说明一下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海拔:这个数据对爬升落差大的骑行者很关键,每个人对海拔的感受能力非常不同,这个和生活和锻炼的环境以及个人的身体素质联系紧密。

2.坡度:这个可以了解爬坡时候的理性感受,比如7%的坡度其实蛮大的了,不是听上去只有7%而已,觉得非常简单,有时候在爬坡的时候,有一小段甚至是下坡,但是有时候就身体感觉失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轻松,这个对设置齿比非常关键。也能从同样的坡度来比较自己的运动成效。

3.温度:有时候拿出数据来分析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心率怎么比以前更高了,但是速度和距离都不变啊,有时候看看温度,哦,原来温度高了或者低了对心率影响很大,比如在春季或者初夏的时候,人们体感温度最适合运动,但是到了冬季,为了抵御寒冷,人的心跳会加速来补充能力维持体温。

4.累计爬升:累计爬升也很重要,对自我的爬坡认识清楚,有时候感觉2500米爬升嘛,不就几公里的事情,心里认为很简单,其实非常困难,在每次运动的时候,看一下自己今天累积爬升了多少米,感觉一下自己的体能和疲劳程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

自我锻炼数据:

1.卡路里消耗:这个可以来计划自己的锻炼,比如这个月准备基本上每周要燃烧3000卡路里为训练目标,当然这个对减肥也有知道意义。减肥总体的规律就是你消耗的能力要大于你摄入的能力。对于喜欢运动的人来说,不能一味的减少摄入量,这样营养供给不足容易抽筋,或者过度疲劳。

2.档位显示:对于那些用电子变速的小伙伴们,可以在码表上看到自己的齿比档位,机械变速的这个功能就不需要了。电变可以通过ANT+来和码表感应连接。

3.阈值功率百分比和10秒产生的功率之类的

关于功率的事情,这个部分一般运动的人不会太在意,和功率相关的话,没有计算过自己FTP的,或者不知道自己的最大摄氧量VO2,只能模糊的感觉自己的CP(临界功率),就是你最大功率输出的时间能持续多长时间,一个是你最大功率输出峰值为多少,还有就是这个能持续多长时间,这些都是和总输出功率相关的。还有AEC(无氧做功总量),这个数值是一定的,就是你是以牺牲积累乳酸为代价,这个的能力是用一点少一点,对爬坡来说很关键。

大概前后比较一下,然后用意志和坚持力去提高。不是专业选手,功率这件事情考虑的也不多,土豪朋友当然有比没有肯定是好。懂得去解读这些数据也很关键,不然买了功率计,就顺便看看数字,意义也不大。

数据分析:

1.骑行距离:这个无论什么码表都提供的数据,知道自己骑了多长距离,特别当自己出门又要回家的基础上,知道自己骑出去了多少kms,有没有体力骑回家了。

2.骑行时间:这个当然也必须知道,骑行时间有助于安排中途休息等。

3.骑行均速:平均速度也很有必要知道,在一定骑行时间里能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否提升,也用来设定目标。

4.单圈距离:自己可以骑一段距离,然后设定为一圈,然后自己和自己比赛。

5.虚拟对手和赛段目标:这个和APP结合起来使用,比如Strava和Garmin共享赛段,自己设定了目标,Strava有丰富的赛段,由车友累计起来的设定,然后看看自己在某一个赛段和其他人的比赛,还有自己和自己的记录比赛。知道自己是否提高了或者自己的最大能力。

社交以及APP联动:

1.骑行时间段:基本数据。比如:从上午9点到11点。上传到码表云端或者APP里,方便以后查询。

2.电话短信提醒:在骑行的时候不要忽略了重要事情。

3.赛段成绩:自己每个有记录的赛段的前3名成绩的保存。在APP里存在,知道自己的能力在那里,差距在那里。

4.活动分享朋友圈:APP里直接分享到社交网络,和小伙伴一起参与活动热情,传递运动生活正能力,也和小伙伴来比拼。

5.GPS定位以及导航:这个可以方便大家来导航啊,知道自己位置啊,和骑车里的导航类似吧。

6.附件设施以及电池用量等系统数据:这个也是一个好处,比如知道那里有商店,加油站等等,也是和汽车GPS类似,不多说了。

还有一些功能,只要用了就知道的,简单的如日历,电池用量,设备参数。值得提一句的是链接功能Ant+,蓝牙,wifi,这些是保证码表能和那些配件如心率带,踏频计,速度感应,功率计,手机,家里网络无线上次数据等相关的功能,非常重要。比如Garmin码表,你买了表头,你买其他品牌配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否和Garmin兼容,一般情况配件都支持ANT+或者蓝牙连接的。只是需要知道一下。WIFI功能很好用,只要连接上WIFI,自动会把码表数据上传到你在Garmin或者Strava骑行APP的账户上。比如,你在外面骑行,喝杯咖啡,店里有WIFI,可以先把自己的数据上传,但是没有上传回家上传也没事,因为码表里面有内存卡,可以存放很久的资料。还有就是有一些码表能自动侦测到自行车是否在移动,不移动比如等红绿灯,码表会自动停止统计,单开始骑了,又自动开始统计。Garmin的话就需要自己手动按一下按钮来停止和重新计算。各有好处,自动侦测的话,就不需要记住这件事情,统计的数据也比较完整。像Garmin认为,停止也可以算是骑行的一部分,如果你觉得要严格计算自己的均速和时间,那么自己按一下按钮,就是有时候会忘记这个事情,骑好久了又忘记开了。但是Garmin同时也多了一些数据来回避这个问题,比如你移动的距离,你移动的时间,多了这几个选项,就可以修补自己的数据。各有千秋吧。

1.码表续航时间长,长距离骑行的话,手机电池续航能力没有码表强。但是如果你硬说要带个充电宝,那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直接用手机APP也行。

2.码表显示数据更多,虽然手机APP已经数据很多了,而且也外加社交属性,其实可以满足很多人的需求了。

3.长距离骑行或者对数据要求更多更精确的朋友,码表依然是更为实际的选择,外加防水防震等优势。加上码表现在社交化的能力也逐渐加强,也能弥补和手机在社交媒体方面的不足。

如果你偶尔骑行,短途训练,1-3个小时,手机基本可以满足你的要求,如果要求更专业更精确,那么一个好的码表会是你的选择。

不管怎么选择,入了骑行的坑,我看大家都是专业码表加手机APP,然后外加网络分享,云端账户管理一应俱全。因为骑行的装备和运动数据每一个都值得玩味,着也是这项运动的魅力。装备加运动本身都是不可分割的,即便简单如跑步,也有很完善的装备加社交APP。喝茶的人喝久了就能品出茶叶的好坏,玩摄影久了也能知道器材的局限,一双跑步鞋的设计和讲究也能做出文章。可能这就是所谓的“道”吧,任何事情,做到最后,也都是“道”,做到极致的驱动力。茶有“茶道”,艺有“艺道”,骑行也有一个“骑道”。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在骑行的过程中体味人生,享受人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