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防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7-31 10:33   点击:273  编辑:admin   手机版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

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重

要举措。

一、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就近布局;平灾结合;一所多用。

二、

(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

结合城市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特点以及居民疏散的

要求,可将应急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建设;

一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万平方米以上,可

容纳10万人(人均居住面积大于 15平方米)以上。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5万平方米,可容

纳1万人以上。主要为重大灾难来临时的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

三级应急避难场所为街道(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2千平方米以上,

可容纳1千人以上。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在短期内供受灾人员临时避难。

以上三级避难场所应在建设过程中,应以一级避难场所为中枢、以二级避难

场所为节点、以三级避难场所为末梢,梯次配备、网状配置、分步实施,构建完

整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照分级建设的原则,由各级

分别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

1.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半径

一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通过半小时到2小时的摩托化输送应可到

达;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在半小时内应可到达;

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5-15分钟内应可到达。

2.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

可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和地下人防工事

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

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选

择地势较高且平坦空旷,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选择在高层建筑物、

高耸构筑物的跨塌范围距离之外; 选择在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

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段。 应急避难场所附近还应

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通畅快捷的疏散通道。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方式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体育馆式应急避难场所,指赋予城

市内的大形体育馆和闲置大型库房、展馆等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二是人防工程应

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人防工程,完善相应的生活设施。三是公园式应急

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内的各种公园、绿地、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加建

相应的生活设施。四是城乡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城乡结合部建设应急避难场

所。五是林地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符合疏散、避难和战时防空要求的林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