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大韩民国成立,建都汉城(于2005年正名为首尔)。建国不久便经历朝鲜战争,其后韩国经济不断发展,首尔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到2000年左右,首都圈(包括首尔、仁川及其他周边卫星城镇)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人口激增,各种问题出现,迁都提上了议程。
被迫迁都
首先,迁都是经济持续、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卢武铉总统一上台就提出了建设东北亚枢纽国家的战略,寻求持续发展之路。韩国经济在朴正熙时期开始高速发展,40年里在战争废墟上建成一个新兴工业国家,被称为“汉江奇迹”。韩国GDP1962年为23亿美元,1980年达到606亿美元,1990年达到2518亿美元,2000年4574亿美元,2003年达到6052亿美元。人均GDP1995年过1万美元。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韩国经济受到空前考验。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亚洲其他国家的奋起直追,市场和资源有限的韩国面临极大的挑战。要保持韩国的发展势头,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增长带。实现地区均衡发展是韩国政府思考的主要增长战略。
几十年来,韩国人口和经济力量向首都汉城过分集中。以汉城为中心的首都圈,集中了全国半数的人口和七成的经济力量。汉城地处偏北,远离欠发达地区,成了韩国的“一头沉”。在中部地区建设新的行政首都,并借此辐射周边,有利于实现更大范围的发展和培育新的增长带。
其次,迁都关系到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美国正在调整其全球军事部署,驻韩美军将南撤。不少人担心,距北部军事分界线仅40公里的汉城将失去往日的安全防护。一旦有事,汉城势必首当其冲。近年来,韩朝关系发展比较顺利,双方交流和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但从理论上讲,双方仍处在交战状态,这在韩朝南北政府、军队和人民心理上形成不安全感。
其三,缓解首都圈的压力。包括汉城、仁川、京畿道在内的首都圈,仅占国土面积的11.8%,却生活着全国46.3%的人口。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超常发展,城市功能过分集中,带来了普遍的生态环境和人口膨胀压力。有关专家认为,地价飞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已成为制约汉城继续发展的瓶颈。
迁都议案
韩国希望透过迁都到中部地区,将新首都发展以辐射各方向的模式,令全国各地区均衡发展,和将行政权力(新首都)和经济首都(首尔)分均,避免过份依赖首尔。国会通过了《地方分权特别法》和《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旨在配合行政首都迁移,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和协调,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新首都候选地点
大韩民国国会于2003年12月通过了《新行政首都特别法》,为迁移行政首都奠定了法律基础(虽然首尔市议会通过了一项反对迁都的决议,当中质疑《新行政首都特别法》有否违宪)。2004年6月15日,新行政首都推进委员会公布了新都的4个候选地点:
忠清北道阴城郡与镇川郡
忠清南道天安市
忠清南道燕岐郡与公州市
公州市与论山郡的交界地带
候选地点均占地超过7000万平方米,可置人口50多万。这些选址的现状均为郊野和农地。其中两处候选地点都涉及公州市,是指这两地都有公州市的管辖地带。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