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远大捷后金军死伤人数?
宁远大捷中后金军死伤人数大约数千人。目前后金军具体死伤人数各种史料记载不一,后金的史料《满洲实录》记载,‘’共折游记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这个数字应该是不准确的,当时努尔哈赤集结了六万大军,不可能就因折损了五百人就退军。
而明朝方面袁崇焕只报告在城下割后金军首级269个,并没有其他的具体伤亡数据。
徐光启则称后金军死伤一万多,这个数据显然是夸大了。综合整个战役,后金军被迫退军,死伤应该在数千人。
二、玉龙杰赤之战蒙军死伤多少?
玉龙杰赤之战蒙古军死伤惨重,到没有具体数字。公元1220年秋至次年春,在河中之战中,蒙古军在玉龙杰赤(也称玉里健、乌尔达赤、兀尔格赤、原名花剌子模城,蒙古人称玉龙杰赤,今乌兹别克斯坦乌尔根奇)击败花剌子模军的一次战斗。
玉龙杰赤是花剌子模国的旧都。该城地跨阿姆河两岸,是当时中亚的一座名城。
三、两军交战死伤惨烈的描写?
1、血红的晚霞在渐渐消退,双方就这样死死对峙着,既没有任何一方撤退,也没有任何一方冲杀,谷地主战场上的累累尸体和丢弃的战车辎重也没有任何一方争夺。就象两只猛虎的凝视对峙,谁也不能先行脱离战场。
2、两方交战,必有死亡。本可以和平友好地相处,却因为政府之间的矛盾导致双方成为对手。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花样的年华,火样的青春,就这样被战火拖曳到前线,拖至不归之路。
3、几具还没有完全被沙石掩埋的尸体上空盘旋着几只秃鹫,尸体上好几个箭头还在,那断了的长枪却依然握在尸体的手里。远处,撕杀呐喊声不绝于耳,或许明天早上又将多几万具尸体。阴风开始怒嚎,似乎要唤醒死去的灵魂。
四、明军意思?
明朝军事指中国明朝时期的军队事务,古称军务,是明朝的国防、武装力量有关的学问及事务的总称。
明代早期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属于征兵形式。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正统时期开始使用募兵制度,开始和卫所制并存。
明朝军工业极其发达,神机营5000人的士兵中就装备有霹雳炮一千挺,鸟枪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门,除此之外明军还有鬼头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装备。跟宋朝不一样,明朝在每代皇帝执政期间,都会发生大规模战事,所以明朝的军工业为了应付战争所生产出来的武器数量是十分可观的。
同义词明军(明朝军队的简称)一般指明朝军事
五、平壤打首尔
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也逐渐升级。最近,有关平壤打首尔的说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平壤是朝鲜的首都,而首尔则是韩国的首都,两个城市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存在。本文将深入探讨这种紧张关系的根源、可能的后果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历史背景
朝鲜和韩国自二战结束后分裂成两个国家,形成了一个核危机的焦点地区。朝鲜于2006年首次进行核试验,之后又多次进行核武器试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切。韩国则是一个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先进科技的国家,成为了朝鲜的主要对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朝鲜和韩国之间的紧张局势时有起伏。两国之间的和平谈判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导致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而且,朝鲜的核项目仍然在继续,为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可能的后果
平壤打首尔的可能后果是灾难性的。这两个城市都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任何战争行动都将导致无数的生命损失和财产损毁,给双方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此外,随着平壤和首尔之间的战争扩大,邻近地区将面临极高的风险。例如,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都可能受到波及,导致地区的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和紧张。
解决问题的途径
解决平壤打首尔的问题并不容易,但也并非不可能。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
- 外交谈判:国际社会可以积极推动朝鲜和韩国之间的外交对话,并扮演调解者的角色,以实现对话和妥协。
- 制裁和压力:通过加大经济制裁和外交压力,国际社会可以迫使朝鲜放弃其核项目,并降低其对首尔的敌意。
- 人道援助:通过向朝鲜提供人道援助,改善两国人民的关系,并为外交解决方案创造更好的条件。
- 地区合作:加强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互信,通过共同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促进和平与稳定。
- 国际社会的关注:国际社会应加大对朝鲜和韩国紧张局势的关注,通过舆论压力和外交斡旋,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
总之,平壤打首尔的紧张关系对亚洲地区和国际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加大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朝鲜和韩国走向和平与稳定。
六、明军铠甲重量?
明军步卒青甲的重量数据: 问用土坏灰刷、四月之间、操军十日、一队之中、尝少数人、马军可以调用、步卒疲弊不堪、明甲可以御敌、青甲不能遮体、军马器械大率类此。
端肃公于军器琐务留心如此其甲中不掩心下不遮脐、袖口太宽。又多压肩不掩心则不能遮矢。袖宽压肩。则不能开弓。且重二十四五斤。而甲叶不坚军士岂能披之而盔又平常甲面布多蓝色。不足盛军容。而振军威。临敌诚为误事。
○弘治九年、令甲面、用厚密青白绵布。钉甲、用火漆小丁 12 ○又定、青布铁甲、每副、用铁四十斤八两。
造甲、每副、重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大明会典) 总共重约14.32kg
七、中国远征军为何在缅北丛林里死伤无数?
中国远征军之所以在缅北丛林死伤无数的根本原因是缅北丛林是热带雨林,里面有毒的动植物特别多,并且气候炎热,细菌滋生特别旺盛,这就导致了那些有伤的中国军人在缺少医疗条件的情况下穿越缅北丛林死伤惨重,并且沿途还有日本军人的追击,还有就是缅北丛林里面还有携带忙极的蚊子,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远征军穿越缅北丛林死伤无数
八、清军消灭多少明军?
明朝之亡,有的说是农民军搞残明朝才让清军有了可乘之机,也有人说是清军干翻了明朝军队才给民军横行无忌发挥的空间。总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只要简单搞清楚明清交锋大概记录中,明军损失多少士兵将领就能搞明白了。这里我们按时间循序来看就懂了。先说发生于1618年抚顺战役:此战明抚顺守军及援军被歼灭,根据据后金统结果是,杀包括明总兵,副将,参,游,千,把总等在内的官员五十多人,士兵损失近万人。
同年的清河战役:明将邹储贤部"全军万人皆没"。而到了1619年的萨尔浒战役:根据明军自己的统计,被清军干掉的文武将吏310余人,士兵45870多人。同年的开原战役中:明开原守城将士全部阵亡。 之后的铁岭战役中:包括援军,守城将领在内的明军战死于城内外死者上万。到了1621年辽沈战役:沈阳一战明军损失7万多人,这其中战死者将领有总兵5人,副将3人,参将7人在内的132名将领被杀。之后1622年的广宁战役中:不算投降的明军,被杀者33000人。
到了1625年旅顺战,旅顺城陷,守将和士兵被杀1000多人。而1626年的宁远战役虽然后金吃了大亏,但觉华岛上明军7000多战死。之后的1629年, 清军第一次入关:明军大将满桂被杀,袁崇焕被杀 。1631年大凌河战役中杀明军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1633年旅顺战役:旅顺城陷,总兵黄龙自杀。1637年 皮岛战役:明军被杀万余。1638年清军第四次入关:杀上将100多人,而且还不包含被生擒的。
而发生于1641年跨度较长的松锦之战中:
除主将洪承畴被俘外。明军被杀将领士兵共计53783人。而1642年清军第五次入关中共计击杀包括5名总兵在内的将领28人,士兵不计其数。如果我们光从这个数据上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明军后期实力越来越差,差到连民军都搞定不了了,这里面清军的功劳确实是最大的。
因为我们如果仅仅算到沈阳战役,清军就给明军造成了442员将领的损失。而一名优秀的将领和士兵,除了先天条件好的之外,那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教出来的,而在和清军交战中,清军干掉那么多明军将领和士兵,给明军造成了"将才竭矣"的感觉。那清军不是灭明主力那谁是灭明主力呢?毕竟民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处于被明军殴打的地位,整天就是这里打家劫舍一下就跑路的主,能给明军造成多大损失呢?当然了牵制的功劳也还是有的,但也就仅此而已罢了。
九、明末还有多少明军?
明朝后期军队建设有所加强,万历中期达到90万,但分布比较集中,京师周围30万,辽东20万,山西、河南北部、安徽北部共约20万,其余全国分布。崇祯年间部队数量下降至80万,但战斗力大大提高,尤其是辽东军团和京师军团。由于明朝气数已尽,君臣互不信任,阉党、权臣互相掣肘,最终战斗力最强的辽东军团总指挥袁崇焕被皇帝赐死,京师军团主力吴三桂不得不去山海关补缺。
明朝灭亡时,尚有明军50万,30万随吴三桂投降女真,20万被闯王收编后暗中杀害。
十、明军常用冷兵器?
明代军队虽然装备大量火器,但军中仍装备许多长柄的大刀,主要用来砍马。公元1467年(成化三年)令:原造长枪的,每三枪改造磨扎大砍刀一把。公元1500年(弘治十三年)令:各司府造斩马大刀9,400把,解交兵部备用。腰刀也是明军主要短兵器。茅元仪(明代人)在《武备志》中说:宋朝通用的八种军刀,今所用惟四种。“即长刀、短刀、钩镰刀、偃月刀。后一种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也。
“腰刀”一词最早见于记载北朝史事的(魏书·傅竖眼传),系指佩挂于腰间之刀,也即佩刀。但在宋代以前,这个名称很少见使用。及至明代,腰刀之称开始流行起来,到明代晚期和清代,就非常盛行了。明清腰刀,一般长约一米,装有椭圆形护格,刀体较窄。刀身微弧,两面有血槽,锋端尖利,柄首无圆环,以劈砍为主,也可刺击。这种刀型,当是唐代横刀的自然发展。传世有一件明代名将戚继光的腰刀,打造精良,刀身銮刻“登州戚氏”(戚家世袭登州卫指挥全事),是非常典型的制品。
明清时期,腰刀是最主要的短柄武器。戚继光在所着(练兵实纪杂集)中指出,马、步兵皆需配备腰刀。这在明代小说《水浒传》中也有反映。如第三回写史大郎夜走华阴县:“史进和三个头领,全身披挂,枪架上各人跨了腰刀,拿了朴刀,拽扎起……大开了庄门,呐声喊,杀将出来”—这是步卒;第十二回写青面兽杨志北京城比武,他“去后厅取来衣甲穿了,拴束罢,带了头盔、弓箭、腰刀,手拿长枪上马,从厅后跑将出来”—这是骑兵。同书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